绘就中国文物新地图(文化脉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普查中发现的国内现存年代较早的梁式廊桥、位于福建省南平建瓯市迪口镇黄村的值庆桥。

一个国家应该有自己的文物地图,应该知道自己的文物家底儿,这样在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拉锯间才可能有腾挪的空间。历时五年完成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中国绘就了一幅新的文物地图。而像梁林故居这样一些刚刚普查完毕转眼就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提醒我们,普查成果需尽快得到保护。

摸清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儿”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调查。2011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相关数据,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较第二次文物普查增幅超过200%,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536001处,占到登记总量的69.91%。

进行文物普查并非中国的独创,而是众多文化大国的选择。上世纪60年代法国开始文化遗产总目普查运动,后人评价这次大普查,认为它是法国学术界的一大财富,丰富而翔实的说明,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文物保护以及新文化的创造,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从1956年开始,那时,普查规模小,不规范,没有留下统计数据,但诞生了第一批国保单位。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自1981年秋至1985年,其规模和成果均超过第一次,但受资金、技术等制约,仍然有漏查,由于计算机没有普及,相关的数据到现在都没有出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07年6月持续至2011年12月,与前两次普查相比,此次普查规模大、涵盖内容丰富,信息网络、数码相机、GPS卫星定位仪等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其中,共制作电子数据包2868个,其中文本文件462.1万个,各类图纸156.8万幅,照片228.1万张,所占空间近8个TB,不但包括了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总量、分布、类型、年代、所有权、使用情况,也详细记录了其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以及破坏因素等等。此次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儿”,覆盖率和到达率均突破了历史纪录。

这些宝贵的基础资料将绘就中国文物的新地图,为将来城市发展建设及文物保护工作的协调发展起到很好的预警作用。

此次普查显示了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新特点,从类型看,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景观等一批新型文化遗产得到充分重视。以文物大省山西为例,不但有大河口墓群、西顿济渎庙、北池稷王庙、大益成纺纱厂旧址4项新发现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昔阳大寨、陵川锡崖沟挂壁公路、右玉西口古道、徐白石沟葡萄园等以前根本不在文物遗产之列的农业遗产、工业遗产都成了“新文物”。

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资源宝藏,在协助领导机构科学决策、推动文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机仿佛永远没有推土机快

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复查已经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正是在普查中,暴露了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数据显示,保护状况较差的占到17.77%,保存状况差的占到8.43%,也就是说约有1/4的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面临重大挑战。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登记文物在城市建设中消失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小和介绍说,由于第二次文物普查受当时条件限制,部分文物点在调查登记和记录方面不够准确、全面,造成在第三次普查中,调查队员无从查找,一些行政区划的变更、一些遗址墓葬在进行完考古挖掘取得资料和文物后已经回填,重大自然灾害也是导致文物消失的重要原因。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使得四川省千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受到不同程度损毁。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确实导致一些不可移动文物的消失,第二次文物普查是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这之后的几十年恰恰是中国经济建设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冲突最为激烈的几十年,如今我们的城市化已经超过50%,尽管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力争做到基本建设工程避让文物点,但仍有确实无法避让而导致文物点消失的情况。

国家文物局考古与文物保护司司长关强表示,在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

以湖南省为例,复查注销不可移动文物2474处,占调查总量的10.83%,占复查文物总量的23.17%。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辽宁省共有1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其中80%以上是因城市建设、土地开发、生产生活等人为因素而消失。

每个省都有一本《三普消失不可移动文物汇总名录》,看着这些名录,你就会知道有多少历史文化遗迹悄然消失。在“总目录”登记表里,也有一栏记载文物消失的原因,其实不看,我们也知道,80%以上因城市建设、土地开发、生产生活等人为因素而消失。作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差不多每天都有一些历史建筑被吞噬。

不及时保护等于没有发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表示,普查可能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新发现的文物点如何迅速纳入保护体系,确保普查最终数据的有效性。此次文物普查前后持续近5年时间。如果出现“前脚发现,后脚破坏”的被动局面,普查结束时公布的新发现文物,相当一部分就可能已经成为“消失文物”了,不仅无法保证普查数据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开展文物普查的初衷。

关强说,“发现后,不及时保护等于没有发现。”此次普查的所有数据已经完成,各级政府要依法及时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同时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所有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均受《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体系的保护。目前已有11%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申报了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大量被列为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7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新要求。在这5年中,各省市已经陆续将一些新发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373处,其中文物普查新发现132处,占总数的35%。

浙江省为保护新发现文物,多渠道开展新发现文物保护工作。省内多地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就地保护、制定专项法规等方法,确保普查新发现文物的安全;着力做好新发现文物的认定工作,将新发现文物及时纳入依法保护行列。

刘小和介绍,普查工作完成后,各地将陆续公布名录,目前还没有具体时间表。在文物普查完成与数据公布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而这一时间环节,正是新增文物保护工作的薄弱期。

可移动文物也是我国文物家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经验的基础上,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将逐步展开。目前保存在国家博物馆里的重要可移动文物已经调查清楚,但还有大量的国有可移动文物保存在美术馆、档案馆、国有的文化设施、外事单位、国有企业、党政机关、各级人大、政协,因此很有必要将这些文物也进行摸底,这样我们才算真正清楚自己的完整的文物家底儿。目前国家文物局已制订了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方案,公开遴选确定在陕西省、北京市朝阳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武警部队)开展省级、地市级和系统普查试点。

在我们的想象中,应该有这样一张地图,将我们所有的文物家底儿都标在上面。据刘小和介绍,登记且入围政府文保名单的文物数据,可以在各省市甚至县一级文物行政单位的文物电子地图上标注,一旦这个城市有铁路等工程建设,可以知晓是否会影响到文物,做好规避或取舍。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