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龙有关的中国当代艺术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是一种精神而非物质,上下数千年,龙的影响波及到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讲,龙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和意绪。如今,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偶尔也能看到“龙”的身形,兔年已去,壬辰龙年之始,就让99艺术网带您盘点那些与“龙”有关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邱志杰的作品《油桶龙》是由七十几个汽油桶组成的大型雕塑,每个汽油桶上用气焊切割出龙的鳞片、龙角等图案,切割下来的部分在空间中翻折起来。油桶之间互相连接成为长龙,身躯中部没入地面。龙腿的转角处,出现状如动物躯干的形体,外表包裹仿真动物皮毛,其上安装了一系列水龙头。用废旧的汽油桶来制作一条龙,肯定与以石油为支撑的现代经济生活有或远或近的关系。它会让人朝着中国经济崛起、石油需求增长和对世界发生的影响等方面联想。然而带皮毛的动物躯干再次颠覆了这种过于逻辑的想象。对作者来说,石油都是古代动物的血液,每一脚油门下去都是千万头远古的麋鹿在苔原上奔跑。于是,互相连接的油桶之间流淌的只是动物的血液,可能从那些水龙头中淌出。
邱志杰在他的博客中提到:“我其实是凭着直觉决定把两个粗糙的汽油桶和两个精致的igloo放在一起的。用展览的标题‘能量’阐释成两个雪屋汇集太阳能量,两个汽油桶装置储存远古能量。这时想到,古代的麋鹿在冰原上迁徙,它们的血液成为石油,而最靠近麋鹿,远离石油的生存方式,其实是因纽特人的雪屋。”
这座六十英尺长的龙舟以木材与宣纸构拟,兼具中国式的纤巧与维京式大船的坚固感。“龙舟”的灵感源于美国新英格兰文物保护协会发现的一件尺把长的龙舟小装置,而艺术家黄永砯则是来自移民大省福建的艺术家,羁旅他乡的淡淡乡愁使得“龙舟”夸张的形象下隐藏着浓厚的情谊,又表达了黄永砯探索东西方达成实质性沟通的困难与可能性。
作品《龙卷风》是王智远首次尝试采用了“塑料垃圾”这一载体,聘请了3个助手,5个工人,用了700多公斤的废塑料桶,装了1个集装箱运到澳大利亚,这件作品高11米,直径为3.5米的作品是王智远的最大的一件作品,也是白兔美术馆迄今为止收藏的最大,最重要的一件藏品之一。
他在访谈中解释道:“《龙卷风》这个作品,用的是废弃的垃圾材料,可不是因为盛世而反过来欣赏这些废弃物。中国还没有到盛世,这不是盛世,只是热闹而已,只不过是因为GDP使人们的普通生活提高了一些而已。站在一个文化大国角度上来说,我认为创造性几乎是零。我的作品希望让全世界的媒体看到,还是有中国人是清醒的,并没有为GDP冲昏了头脑,这就是文化自觉。”
艺术家黄钢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他的作品中所追求的和探讨的是:“东方文化最核心最精华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怎么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把这种精神抽离出来,用当代性的、创造性艺术语言来表现出这种精神,向世界输出这种精神,输出我们的审美理想。”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