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林故居”被拆调查之一:方振宁的故居地理
当在媒体上看到“梁林故居被拆”的事后,方振宁感到事态严重。他立即打车赶到东城区北总布胡同。在看到梁林故居被拆现场的那一刻,方振宁惊呆了。一直处于“拆迁”还是“保护”拉锯战中的梁林故居,经过近3年的争论,最后还是悄无声息的没了。现场的残埂断壁早已让人无法看出原来房屋的原貌,只有偶尔经过的居民提示着,这里曾经是户人家。
作为当代著名华裔艺术家、建筑及艺术评论家,方振宁一直都在关注着世界各地的现代设计建筑。对于名人故居,在此之前他没有过多涉及。多年前,媒体上出现“梁林故居拆迁还是保护”的争论时,他并没有投入更多精力去关注。时至今日,突然在媒体上看到梁林故居被拆得满目苍夷,方振宁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同时多少还有些懊悔当初的忽略。
在1月27日媒体报道此事的当天,他一个人去了现场,照相机、摄影机、手机,像一位调查研究员那样,他从下车进入胡同开始拍摄,走访多位周边居民,同时还在现场发送微博,向更多关心北京名人故居的网友报道进展和现状。1月28日凌晨3点,方振宁在博客上发表了完整的《梁林北京故居现状考察》,文章使用了大量的现场图片和说明,还有居民的讲述。究竟是谁拆的,为什么要拆,无从知晓。唯一说明现状的《拆迁公告》,似乎也无法说清究竟是谁在月黑风高的夜晚还是光头化日下的白天将梁林故居拆得所剩无几。
每一位名人都是一部深邃的大书,每一座名人故居都是一段奇妙的故事与值得回味的历史。对于名人故居的历史价值,已经有无数人在阐述,也有很多保护斗士在四处奔走疾呼,可如今的现状却依然令人无比痛心。对于这种现象,方振宁在后、来的博文中用“精神虐杀”来表达心中的愤怒。
他在后来的博文中写道:梁思成对中国建筑界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和实体的建筑相比,他的影响是无形和无限的……无论是他在建筑学上的方法论,还是他对保护古都北京的建议,都是我们继续这一事业的范本,这就是为什么拆毁梁林故居,会在北京和全国一夜之间掀起巨大的波澜的原因。所以,对于强拆梁林故居这件事,对于中国的文化人和良心知识分子来说,如同一次对精神的虐杀。
从1月27日考察完梁林故居,方振宁又接连走访了北京原俄罗斯使馆和兵营、周作人、康有为故居,米市胡同老棺材铺、钟鼓楼地区的四合院,而今后他还要继续关注的故居还有鲁迅、纪晓岚、谭嗣同、溥仪、老舍、郭沫若等等。
“我前十年的精力都在研究现代建筑,今后十年,像这种城市里的名人故居或老房子保护问题将是我关注的主要方向。”2月1日晚,刚刚从钟鼓楼考察现场回来的方振宁,在接受雅昌艺术网专访时这样表态。
这种转变是源于当年对梁林故居争论的忽略,还是这几天对名人故居现状考察后的痛心和悲愤,请看下文方振宁跟记者的讲述他所看到的名人故居。
名人故居保护现在非常危急
雅昌艺术网:您在“梁林故居被拆”的新闻见报当天就立即去了现场,还发了微博,博客上还发了大量的现场图片,之后您又去了其他名人的故居,四天之内发了15篇博文,可以看出你对这件事的关注是非常急切的,为什么会这样做?
方振宁:我觉得(名人故居保护)非常危急,因为在奥运会之前不敢动,如果动,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反响会很大。当奥运会完了之后,北京有一个特别正面的屏障,大家觉得奥运会特别成功,但是奥运会之前把这个掩盖了,比如说把墙弄成灰的、蓝的,所有人没有看见,奥运会之后又开始动了。可是他们会遭到那些设计师的反对,比如说钟鼓楼这个地方改造的时候,当时我听崔凯说,现在他已经是院士了,当时让他做方案,他拒绝,他觉得这个地方需要保护,不能做高楼大厦盖,因为会破坏这个地区。如果建筑师都有这样的良心和觉悟的话,现在就不会出现这么多名人故居没拆的事。现在我不知道什么公司做的,肯定是没有良心的,谁在开发,没有联系电话,这个问题首要的任务是要让这些人公开告示,正在建什么,大概工期是什么,什么公司承建等等。但是为什么不公开呢?这就是玩猫腻,一定有不可告人的事。
雅昌艺术网:您所说的他们包括哪些人或机构?
方振宁:开发商和政府,因为批肯定是政府,开发商得不到政府的批文不能开发的。东城区是北京地区二环之内历史文物最多的地区,东城本来应该疏散人口,人口疏散之后,整个市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怎么整理清楚,按计划来分配。可是现状是不止这个,我回来的时候平安大道北侧也是工地,房子越盖越高,也不知道在盖什么。我急切去梁林故居调查的原因一个正好是春节,大家都休息,基本上他们拆迁的活动都在春节期间偷偷地搞。我这个时候去,人少,便于拍摄,今天非常冷。我带的是手机微博当场发送,广角镜头拍全景,带了摄像机,还有长焦镜头,是全套的。
雅昌艺术网:到那些工地里有没有保安或者是神秘的便衣拒绝您进入。
方振宁:没有,他们不知道我在干什么。今天在钟鼓楼拍的时候,有个人问我干什么的,我说我看看,他说你看干什么?我说这个地方好看,就让我看了。
雅昌艺术网:您就是非常有技巧性地进去了,如果要说明来意呢是不是就够呛了?
方振宁:当然。在拍摄梁林故居的时候,有保安管我要身份证,我说要身份证干什么,对方说就是看看。
雅昌艺术网:您不仅调查了梁林故居,您还去了其他几所名人故居,比如周作人,您一直都在关注名人故居的保护问题吗?
方振宁:最早是在八十年代,说要拆北京城内土山墙的事,我写了文章呼吁要保护,当时文章刊登在《中国美术报》上。梁林故居是我第一次实地考察故居的事,以前关于搬迁的事我也提过。以前有过北京动物园要整体搬迁的事,看到媒体的报道我有了很大的震动,也在媒体上发表了一些意见抵制,后来动物园搬迁的事就搁浅了。我觉得媒体很重要的,媒体在这方面能起到它的作用。
第二件事就是八道湾周作人故居的改造问题,我写的是翻旧如旧,不能翻旧如新,这个也能起到监督作用。第三个是南新仓的改造,我的文章是发表在当时的《中国新闻周刊》上,南新仓是一个六百年的建筑,是当时储存粮食的重要仓库,这样保护粮食的建筑是很少有的地方,应该做一个保护。至少应该留一些展示这个地方的历史的地方,否则一点文化氛围都没有了。
雅昌艺术网:您是如何考察梁林故居被拆的事的?
方振宁:梁宁故居被拆的事,几年前争论的时候我看了一下报纸,但没有写。一晃几年过去之后,现在发现房子没了,我觉得自己的良心有一些谴责,就去看了,现场就发了微博。后来又发现了李大钊、陈独秀他们创办《每周评论》是所在的房子也拆了,也看了原来的宣武区那片,吴佩孚的故居。2007年春节,我采访了鲜鱼口和大栅栏,这个我也写了文章,也拍了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我认为应该保护。2008年也是春节去看的。我觉得古旧的当铺、粮店、旅馆、银行这些属于不同类型的建筑都值得保护。今年春节,也用了几天的时间去考察,有的老戏楼、便宜坊旧址几经变迁都已被破坏的不成样子。因为中国城市建筑每个阶段的破坏都跟每个阶段社会的发展有关,现在感觉每天都在变。我在米市胡同遇到一位年纪非常大的老人,他带着我去看,指着一处空地说,这个地方原来有个小楼,一年前我还带着学生来拍照参观呢,怎么今天就没了。
胡同应该是北京最大的奢侈品
雅昌艺术网:在整个这几天的调查当中有哪些场景给您触动最大的?
方振宁:触动最大的话,第一个是梁林故居这么有名的地方,而且在东城区文化委有明文通知不能动的情况下,居然被拆除了,这个我对于央企做这样的事感到震惊;第二个对米市胡同,我去看康有为故居还在,但胡同里的其他老棺材铺、安徽会馆,李大钊、陈独秀办杂志的地方等等都没了,开发商都给围起来了。2007年,有人请我去考察大栅栏南到琉璃厂那段,当时开发商就不敢开发,因为文物点太多,23个,没法搬迁。没想到隔了这么几年,现在就成了集团开发,开发单位是中企还是央企,把整个宣南地区全开发了,从效果图上他们要盖就是最一般的普通住宅。,北京城如果这样拆迁的话,以后胡同就消失了。有一个人说的,我觉得特别有道理,胡同应该是北京最大的文化奢侈品。
雅昌艺术网:怎么说呢?就是说名人故居保护问题和拆与保护的问题一直都是一个老话题,每年都在讨论,包括民众或者是网友的讨论、反馈都应该是反应很大,但是屡屡发生这样的事,您觉得这个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方振宁:一个是我们的教育问题,还有一个是我们掌握话语权和权利的政府官员和开发商,他们是为了利益。
雅昌艺术网:我看您也在网上说了,我们保护这些东西并不是说梁宁故居是租的、借的还是怎么着,保护它并不是为了保护一砖或者一瓦,就是保护这段历史。
方振宁:对,这段记忆,它对精神有影响,前赴后继,需要有一个继承的关系。他们当时住在那儿生过孩子,去各地调研,也出过英文版的,向世界宣传中国的建筑,结果就这样啊?为什么现代的人做这样的事情呢?我的一个朋友在加拿大写了一个博客说:“二战之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和城市像北京这样大规模的破坏”。
雅昌艺术网:这个跟我们的法律制度有没有关系?
方振宁:有关系,首先没有立法,很简单如果一个小偷偷了一个自行车,警察就会来抓他,说你是盗窃罪,为什么有毁坏城市,没有破坏城市的罪呢?谁来负这个责任,这是最至关重要的情况,因为建筑是中国六大产业之一,支柱之一,也就是说它的利润是很高的,支撑中国国民经济产值,强大的一部分,这个时候会带来很大的破坏力,这个破坏力有没有人想过这个事情呢?
雅昌艺术网:比如说去天津,我们看到天津包括五大道名人故居都挂牌了,或者一些其它地方的保护是不是比北京稍微好一点?
方振宁:我也考察过鼓浪屿,我就说鼓浪屿以名人为自豪,好几十个名人都在那儿呆过,可是你找他们的别墅、故居很难找到,比如说有秋瑾故居,没挂牌子,谁知道那是秋瑾故居呢,我觉得文保单位在第三次、第四次普查的时候,这种就挂牌,有一个简单的介绍,这样这个城市就像一个建筑博物馆一样,大家就孳生了爱这个建筑,爱这个城市的感觉,现在没有任何这种教育,让他怎么爱,比如说梁林故居,你问住的人,他说我们不知道这是故居。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