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为何总是不容“梁思成”!

  近来,“梁林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一事引爆舆论。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曾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故居,这里记录着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为保护老北京城呕心沥血、奔走呼吁的艰难岁月,这里也记录着一代才女林徽因享誉现代文学史的“太太客厅”。如今,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在开发商无情的滚轮下,终没能逃脱碎为瓦砾的命运。新年伊始,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掩盖了轰鸣的推土机声,这座已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项目的“梁林故居”,沦为一片废墟。


  面对这断壁残垣,我们还能够说些什么?指责开发商没有文化真可怕的肆无忌惮?批评有关政府部门的保护不力?还是反思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平衡失重?满眼荒凉的废墟之上,朔朔寒风中默默诉说的,或许只有那历史与文化演进中的缺失与悲哀。


  名人故居是城市文化的历史坐标,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也是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而在越来越“现代化”“国际化”的北京,大片的胡同消失了,大量的四合院沦为大杂院,毁掉真文物造个假古董,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文化品位和城市个性却消磨殆尽。人们不禁会问,这还是我们独一无二的那个北京吗?为何记忆中熟悉的北京变得如此陌生?“修旧如旧”“维修性拆除”“异地重建”……建筑固然可以重建,但建筑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沧桑感,承载的文化厚重,又何以重建?这种文化缺失感和陌生感,恐怕短时间内难以修复。试想,当一座城市越来越缺少文化的沉淀和浸润,当城市的精气神变得越来越混乱和虚弱,现代化的城市母体又能给她的市民提供怎样的精神食粮?


  痛失文物,着实令人义愤,而相关责任人的反应更是让人生忧。文物管理部门一方先是声称不知此事,而后又认定此次拆除未经报批,属“违规拆除”;开发商则祭出“维修性拆除”当令箭,对文物管理部门“违规拆除”的说法保留意见。一处文物毁了,一个新词诞生了。“维修”与“拆除”这对意义完全相反的词语,居然可以这般组合,真是让人见识了汉语的另类博大精深;更有相关报道称,其实“梁林故居”上世纪早已被拆除,如今拆除的并非名人故居,而是自家私宅……有关当事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自说自话,自圆其说,乍一看,文从字顺、逻辑严密,仔细推敲,却都是些将责任视作浮云的主儿。


  事实上,名人故居遭拆被毁的命运,更应引起我们足够警惕的是一些管理者的短视与冷漠,以及体制机制的短板。比之于开发商对文物价值的“无知”,更可怕的则是文物管理部门对于“违规拆除”的事先“不知”。如果说“无知”尚可以通过学习补足,“不知”的背后则更反映出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的滞后,暴露了失职渎职、懒政怠政的顽疾。文明的发展是累进的而非断代的,一代代的民俗实物、文物建筑留存记录着城市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而保留、唤醒这些记忆,只靠文化人的奔走呼号还远远不够,要靠切实的保护机制、问责办法,更要靠文化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文化遗产从来不是城市发展的障碍,而是为城市加分的重要文化符号。相反,真正有碍城市发展的,是对文化的漠视,对法律的冒犯以及违法的零成本。


  梁思成是北京城史的一个痛,抹去这个伤疤,是更痛还是去痛?!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