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现场

当年张贴的一纸拆迁通告依然存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当年张贴的一纸拆迁通告依然存在。
被拆现场青砖裸露,泥灰四处散落。-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被拆现场青砖裸露,泥灰四处散落。
梁林故居老门楼的屋顶如今被拆得只剩下几根房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梁林故居老门楼的屋顶如今被拆得只剩下几根房梁。 
废墟上仍然可见寄往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信封。-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废墟上仍然可见寄往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信封。

  关注“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系列报道一

  中国青年网1月27日讯(记者 张炎良 佟亮 贾元熙)昨日,有媒体获悉原本计划恢复原貌的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已被拆除。今天上午,中国青年网记者赶赴拆迁现场,进行实地了解。

  记者从居住在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12号院的一居民那了解到,北总布胡同24号院原是一座两进四合院,坐北朝南,去年十月份基本上就被扒光了,听说还要重新翻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在被拆掉的建筑中,有不少青砖裸露在外面。记者在现场见到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他说从爷爷那听到过很多梁思成林徽因保护古迹的故事。今天看到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新闻后,马上赶过来看看,同时替爷爷拍几张照片。

  记者获悉,1931―1937年,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曾在此院落居住过6年。在这居住期间,梁林二人发现了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石拱桥――河北赵县的隋代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山西应县的辽代佛宫寺木塔、中国现存最伟大的唐代建筑――山西五台的佛光寺……

  2007年9月30日某公司取得了对包括故居在内的部分院落进行拆迁的资格。24号院开始陆续被拆。

  2009年7月,新华社记者王军在其博客中大声疾呼:“请留下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2009年7月11,新京报(微博)率先报道了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的“梁林故居”将要被拆迁。

  光明日报随后跟进报道。2009年7月27日,该报记者李韵在发表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应受保护》一文中写道:2009年7月10日,得知北总布胡同24号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专程赴现场察看,叫停了对故居建筑物的继续拆除,决定进一步研究其是否需要保护。规划委员会和开发商均表示,事先并不知道24号院是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此时,媒体也开始关注此事,网络上来自民间保护组织和网民的意见呈“一边倒”要求保护的态势。

  在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下,2009年7月26日,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李韵采访时明确表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的界定,应该由地方文物部门向同级政府申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依法严格保护。

  光明日报的报道发表后第二天,2009年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会同市规划委表示,已责成建设单位调整建设方案,并将邀请专家制定具体保护措施。

  2010年1月,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梁林故居”已要求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具体程序由北京市文物局作出。

  2010年10月,媒体报道“梁林故居”已经被纳入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登录项目。

  一位文物保护业内人士表示,梁林故居被纳入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登录项目,表示它就是文物点。拆掉梁林故居,就是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他还表示,普查完后,应该根据程序,公布梁林故居是几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果是国保级应该报国务院批准;如果是省级,应该报北京市政府批准,可不知为何迟迟没有公布梁林故居的文保等级。

  对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事件,中国青年网将持续跟踪报道。

  编辑: 褚家炜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