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纠结紫砂老泥新泥

  在我看来,高档紫砂壶才具有长线增值潜力,不会随着市场泡沫而大幅颠簸。

  玩家乐园

  文/图 记者井楠

  本期玩家介绍:谭练,广州资深藏家,收藏经历超过15年,藏品囊括紫砂壶、普洱茶、翡翠、奇石、油画与漆画。本职工作是广东公正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

  影响紫砂壶价值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问十个藏友,五六个都会说:是制作材料。于是,多年以来,大家为了紫砂壶是出自“老泥”还是“新泥”的问题争得脸红脖子粗,至今问题不断,没有共识。

  在我看来,收藏是个见仁见智的市场,只能求可控制的因素,不必纠结于不确定的问题。“老泥”本来就是个含糊概念。如同端砚的“老坑”一样,严格意义上的紫砂壶“老坑泥”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采掘殆尽了,后来就把宜兴周边地区、陈腐期较长的“坑”里挖出的材料也都叫老泥,但学者、专家对此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如果据此收藏,肯定是一本糊涂账。

  我收藏紫砂壶,也很重视“泥”的问题,但并不严格区分“老泥”与“新泥”,而是要确认是否是紫砂材料造出来的,是否掺杂了工业元素。

  再者,我更看重的紫砂壶的人工制作价值与工艺水平,比较青睐于收藏大师的作品,这是紫砂壶市场中可以控制的因素。首先,我要确认的是:该壶是否是手工加工而非工业机械生产的产品。再者,我希望其是工艺大师的作品。紫砂壶中的大师作品,就如同傅抱石、齐白石的画,仅此一件,并无翻版,物以稀为贵,具备长线增值的潜力;而且,仅就工艺水平来说,大师作品构思巧妙、雕工细腻、栩栩如生,远远高于普通匠人缺乏想象力的复制品。

  大约十一二年前,我和广州藏友从市场上淘到了几把顾景周的作品,当时的价格只有万元上下,现在的交易价格都超过了50万元,叫卖价格则近百万元。

  再者,同是大师作品,我偏爱那些造型上具有特色的产品,这不仅源于审美趣味,更在于:特色品的长线增值潜力更大。近年来,最令我自豪的藏品就是蒋蓉的荷花壶,造型独特,细腻亮丽,让玩家爱不释手。

  作为资深藏家,我也在不断更新紫砂壶的档次。十几年前刚开始入行的时候,资金有限,知识有限,收集的紫砂壶多是中等档次、鉴别容易、“老少皆宜”的产品。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与资金的积累,我就逐步将手中的中档货卖出,换回那些名家制作的高档货。

  在我看来,高档货才具有长线增值潜力,不会随着市场泡沫而大幅颠簸。一旦藏到了高档货,就不能轻易出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