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市井浮世绘》正在展出
“市井浮世绘———王玉平作品(2005-2010)”正在何香凝美术馆展出。奉上艺术家王玉平自2005年以来创作至今的18件油画作品、9件水彩作品。这些作品纷纷透着日系绘画的风格和韵味,让人难以置信,这竟是出自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画家之手。人们对“浮世绘”的理解,大抵仍停留在“日本传统画派”的印象上,但王玉平笔下的“浮世绘”却包含着“描绘浮世”的意味,显然和日系画派截然不同。所谓的“浮世绘”,实际上是指在市井中取材,在浮世中创作,反映着小人物、小街坊的生活细节,却毫无宏大理想、宏伟蓝图之类的说教意图。它所带来的启示是———当代艺术一定要追求宏大的社会、历史命题吗?能否以自然、市井等为创作元素或题材,能否反映基层人物的生活状态?中国人的“浮世绘”与日本盛行的“浮世绘”又存在哪些微妙差异?
“市井浮世绘”是一出出“尘世绘”“民间绘”
纵观王玉平的作品,你很难看到玩抽象、玩宏大的深沉姿态。他只不过在进行一场清淡、闲适的素描,有时,他笔下的人物都好像经过了哈哈镜式的诙谐处理,呈现着蓬松、素雅的美感;有时,他带着游戏的心态调适水墨,让水印的痕迹故意在已经成型的线条上留下印记———但一条本质性的原则却未曾改变,那就是,他只画小人物,只关注小生活、小记忆、小情调,却完全见不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总而言之,他所理解的“浮世绘”,实际上是一出出“尘世绘”、“民间绘”,他用简约的笔调勾勒着基层生活的轮廓和背景。
正如王玉平在创作日记中所写的那样:“一个挺胖的挺憨厚的女模特,稍微有点对眼,我让她趴在台子上,身子底下铺了一块布,粉绿色的,暖暖的灯光从头的前面打过来,把她的脸、胳膊和周围的布全罩在黄色的光里了,因为她胖,趴下以后乳房和肚子上好些多余的肉就从身子下面挤出来,还不怕冷。我穿着长衣长裤都不觉得热的教室里,她却趴在那睡着了,还能听到一点轻轻的鼾声。”从他的人物素描中,你确实能从那些发福、慵懒的肖像中看到如同日记所述的观景,那样淳朴的质感。
作为古迹名胜的玉泉观、三清殿,在他的笔下也变得别具风韵,尽管仅有区区廊亭一角,却弥漫着朦胧、清幽的光辉,和常俗的艺术表达大相径庭。王玉平曾这样描述玉泉观在他记忆中的图景:“玉泉观在半山腰。进山门右转,经遇仙桥过‘人间天上’牌楼、玉皇阁,再顺着一段盘山石阶,上去就到了三清殿。三清宝殿在最高处,年久失修加人为破坏,屋顶几乎全塌了。八十年代重新修复的。”
“看殿的是几个四川来的年轻道士,听别的老道士讲,他们承包了该殿,每年交观里一些钱。工作时他们穿上道袍,一身玄色,神秘而庄重。等到傍晚下班了,便装一换,一溜烟地哼着歌曲跑出大殿,跑下山。急迫的劲像是圈了一天的孩子,让人觉得亲切了许多。我画中的小道士约莫有十七八岁。白而细的胖脸上戴一副银丝眼镜。眼镜很小,就更显得脸上的肉有点多。殿门口支一个长桌,上面盖一块黄色的布,桌上摆着一些大小不一的香柱。没有游客的时候他就埋头在案子后面看书。我开始以为他读的是经书,还暗赞他的勤奋和职业精神。事后有人告诉我,他悄悄溜到后面看过了,是武侠小说。他的眼镜度数深,书又放在桌下面,所以头就埋得特别低。后来他和我对面而视的时候,他的一只眼在看我的时候,另一只眼在看别处。哦!是这么回事!”
总而言之,王玉平的“浮世绘”,隐隐透出对“浮世”的讽喻、对现状的调侃,但这种“批判”并不是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而是“润物细无声”地藏寓在精致的画面之上。
文化的声音无需空洞的“符号”,仅需细腻、平实的场景
说起艺术的功能、艺术的意义,很多人会条件反射地联想到“理想”、“价值”、“批判”之类的抽象概念上,但是,在王玉平的创作中,你完全看不到这些高高在上的关键词。他的平实、简易、雅韵,展示着同样铿锵的艺术之美。
正如何香凝美术馆艺术总监、展览策展人冯博一所说:“王玉平的创作,并不追求宏大的社会和历史命题,他所选择的题材都是普通真实而自然生活的根本组成部分。市井中的凡人琐事,日常生活中普通的景致、物品都是他感怀和描摹的对象。他将生活真实的片段摘取出来,即时入画,并不刻意雕琢,而以一种简单、质朴的方式信手拈来,甚至略去人和物的背景,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朴素的魅力和至真的性情。也许,由于宏大历史或现实的叙事常常陷入空洞的尴尬,王玉平的创作不刻意寻求表现对象的‘文化符号’、象征意味才更为难能可贵。而强调个体实在经验的丰富和细腻,抑或也是一种将平庸化、世俗化生活意义的提升和再发现,从而将现存的文化记忆凝固下来,以此保留和抗拒丧失的想象。”
于是,“浮世绘”创作于王玉平而言,成了一种排遣、释怀个人经历、记忆、爱好和趣味的方式,通过对世象百态的捕捉、裁剪、记录及转化,他笔下的浮世情境呈现出幽默、诙谐,甚至戏谑的意味。而对于已然消逝的、留存于记忆之中的“归属”和“家园”的想象,都成了王玉平无法割舍的情感,并被付诸笔纸。当负载于日常生活空间中的文化记忆,日益成为漂浮的、无所附着的剩余物时,王玉平的这种具有市井后现代的创作,突显出艺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的价值。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