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魂画艺融天韵杨希雪艺术访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希雪在“光爱之家”爱心拍卖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与杨希雪亲切握手(左:何鲁丽 中:跳水皇后高敏)


  让光和爱照亮孩子未来的路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皆一个融字,抑或理念的形而上抑或实有物的形而下,有些是可以穿击时空跨越文化的。一些合理与不合理的存在,一些合情与不合情的进步都融在一个统一体中。


  北京现代城的一个茶肆里,我与81岁的英籍华人绘画艺术家杨希雪品茗夜话,采访与探讨中西绘画艺术,其间论及自然与社会,艺术与人生,也是一个融字。


  ——就是一个融字了得。


  杨杨希雪的画只是一个躯壳,画里有一条鲜活的生命在激越着,其血脉里流动的是诗意与哲思,饱润的是热血与爱。


  融五千文化,龙魂走进吉尼斯


  不知道这些鱼们是畅游在英伦的泰晤士河,还是华夏的黄河抑或是长江,虽然游姿千奇百怪,却是都挺着脊梁。赤红、豆绿、淡赫、深白、桔橙、赭黄、青蓝……甚至各色相间的鱼儿在游,在伫,在歌唱与思索,甚至有了节拍与旋律。


  ——我陶醉在这5000多条锦鲤鱼的场里,找不到阈所在。


  这是杨希雪1998年11月6日在英国东海岸格林士比市的家中创作完成的世界最长的水彩画卷《文化五千》。


  就是这幅画走进了吉尼斯成为世界之最。


  杨希雪把5339条鲤鱼融现于抽象的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在201.5米长、1.5米宽的画卷上,纷呈出色彩鲜艳且富于动感的鲜活的鱼群。


  Ok! Ok! Specially;Congratulation congratulation!Liked too, liked too!Represent the foreground bright!Very good! Very good


  好!好!特别地好!祝贺!祝贺!很喜欢,很喜欢!表现前景明亮!非常好!非常好!


  长卷在一片赞叹与祝贺声中告罄。一些电视、报纸等媒体记者见证了这一世界巨型水彩画的诞生。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是一个了不起的大数目,也是独一无二的大数目。人类文明与文化五千年,也就是中华文化五千年,使我们感到自豪。杨希雪这样诠释《文化五千》长卷。


  中国人把鲤鱼视为吉祥幸运物,能避凶纳吉。“年年有余(鱼)”“如鱼得水”等成语就体现了这种理念。用五千多条锦鲤不同的游姿象征人类生活的各种方式,呈现动态的社会结构,并在生命运动里表现中华民族勤劳坚毅的个性,用一个个微观的鱼示观了大手笔的力作。


  《文化五千》可立可卧可颠可倒可横可竖,是一幅全景图。


  杨希雪是用自己独创的水彩综合技法,即水彩晶体溶解排斥法的技巧独具匠心地完成的。他运用多款特殊毛笔作画,如中国兰竹笔、叶根笔、十管大排笔,还有大勒、冷尾公司供应的尼纶扁笔。他用的水彩颜料是大勒、尼纶公司赞助的500支高级水彩颜料,还自备的温沙——纽顿牌水彩。用中国与英国的绘画材料,充分融合与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技巧,天然成趣地创作了这幅画卷。


  巨画从卷首至篇末不能有断层,色彩与花纹的周边的细微处都要绝对融合一体,自然含接。把象征历史的人事、物事、家事、国事、天下事,千丝万缕地牵连融合成难分难解的境地,是任何具象符号都难以表达的。


  因此,巨画里多变的花纹表现了不易重复再现的任何一件历史事件,使鱼的大小、色彩、动态、静态、单一的、组合的、前行的、回首的……哪怕是一个鳞片,一个尾翅都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的胶着与融合的状态,寓意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进程。


  杨希雪用各种可溶性晶体化学材料和创新的独具特色的创作手法,使不同的晶体在溶解过程中所产生的渗透压力,将色彩排走,在你挤我压的角力过程中,产生很多美丽的花纹。如此艺术地把5000多条鱼画在单一而无接驳的大卷水彩画纸上,在有些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用8个月完成了预计一年时间的创作,其艰难困苦是可想而知的。杨希雪每天工作达16个小时。艺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艺术无国界。未曾谋面的S+A艺术中心负责人鼎力支持,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长龙安妮博士和东方艺术杂志社编辑沙知、李慈惠鼓励和支持给了杨希雪无穷的动力。


  1997年香港回归时,杨希雪就成功运用他的水彩综合技法创作了10米水彩长卷,画上1997条锦鲤,在伦敦展出,庆祝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孜孜以求的杨希雪在艺术的王国里不停地博弈着。他是战场上的战士在匍匐前进,是高山上的登者在奋勇攀援,是教堂前的圣徒在虔诚朝拜,在艺术这个神圣的殿堂涵盖了战斗者的勇敢和牺牲,登攀者的坚韧和胆略,朝圣者的赤心和奉献。


  这朵5000年的时空盛开的花赋予中华民族的神韵,可谓是:龙魂泽水润环宇,鹰翼御风飞英伦。


´,´

  融中西审美文化,独创变象视觉艺术新天地


  笔者在30年前采访并报道了木纹象形艺术(文化大师郭沫若曾经为木纹象形艺术题词),那是利用大自然的实有物不饰雕琢的艺术。在我今天采访报道杨希雪变象视觉艺术的时候,更觉得眼前的作品更具现代气息,更具创造性和更具艺术价值。


  Space太空漫步系列作品是这门艺术的代表作。


  杨希雪的山水油画,水彩风景,以水墨为基础的“纸团印染综合技法”新画种,Space 太空漫步系列等作品的视觉创作都从自然出发,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一种由自然美至艺术美的升华。在他的作品里,无不散发着尊重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精神张力。


  杨希雪变象视觉艺术的理论起点(逻辑起点)就是他一以贯之的主旨:用自然的手法把写实与抽象融为一体,展现抽象与具象统一的恢宏、微观与宏观有机对立统一的哲学文化观念,其理论体系的方法论是由垂直透视,全方观景,抽象具象统一,微观宏观统一。画面的无限延伸和无限分割性;在不同角度、不同距离、都有不同感受的可变性。


  有行家评价杨希雪的变象视觉艺术是在视觉绘画基础上,结合现代影视技术所呈现的视觉感受,达到超乎绘画本身的效果。通过数码影像的介入, 扩展、丰富了视觉形象,使静止的绘画动起来,使空间维度发生无限变化、转换和运动,实现了视觉形象的再造。


  笔者在电脑上读杨希雪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作品,感慨有之。


  杨希雪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作品是由一幅油画作为母本,利用照相技术把散点透视的母本油画不断截取若干局部而成。其实,就是利用人的视觉变换原理,移步换形,转空变景,形成千姿百态的画面。


  在笔者看来,杨希雪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作品岂止是三五百幅,应该产生至少1000幅以上,甚至更多。一如万花筒,一动一变,其画无穷。


  杨希雪是艺术的自豪。可谓是:丹青墨色有巨匠,太空艺术开新花。


´,´

  阔步白金汉宫,接受大英帝国女皇勋章


  1983年英国皇妃戴安娜收藏了杨希雪的水彩画《雪兆丰年》;1996年杨希雪的水彩画《锦绣九鱼图》作为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70大寿礼物,女皇为此给杨希雪发了感谢信;1996年大英博物馆先后购藏了杨希雪全方微观山水共12幅。


  杨希雪作为旅英40年的华人艺术家,在英国创作了油画、水彩画和粉彩画3000多幅,其中有2000多幅已经售出,有2幅悬挂在白金汉宫作为英国皇室的收藏品。


  杨希雪自旅英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对艺术创作理论做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陆续发表了《对传统的笔墨功夫观念和艺木语言的我见》《论现代意识的社会基础及如何在绘画艺术中的表现》《关于艺术意识与社会意识统一的历史背景》《宙宇自然与抽象艺术探讨》等具有突破性的拓荒性的艺术理论文章,还出版了关于艺术理论的著作《杨希雪山水论文集》。


  杨希雪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华裔画家、诗人和艺术理论家,是英国东方美术家协会会长、英国当代中外书画联谊会副会长、汉柏城华人会终身名誉会长、英国诗书画学会会长、及中国多所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艺术顾问。


  鉴于杨希雪在30多年在在中国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领域的杰出成果和贡献,以及对英国东北Lincolnshire华人社区的积极贡献,鉴于杨希雪为中英两国文化交流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英国女皇对他颁发了MBE勋章。


  2008年11月21日,杨希雪来到英国的白金汉宫。


  当他阔步走向领勋台的时候,民族自豪感在藏着那颗中国心的胸腔里油然而生。


  英国皇子查理斯代表女皇向他颁发了大英帝国MBE服务勋章。他与皇子查理斯握手并接受勋章。


  英国皇子查理斯问他的创作情况,问他的画。他都一一作了回答。


  杨希雪携夫人在英国的白金汉宫前合影留念。在回答记者的时候,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能获英国女皇的嘉赐勋衔我深感骄傲,这也是主流社会对我的极大肯定。他还认为自己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今后要继续艺术创作,进一步关注华人社区。


  一个中国人,不远万里到了英伦国土,在那里不仅为英国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还将中华五千年文化血脉融入其中,用卓尔不群的业绩竖立了一座非人工所能建立的丰碑。


  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看看杨希雪所做的一切,是那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能够诠释的吗?


  杨希雪的画是一座虹桥,为链接和融合着中英两国文化做出一枝一叶的的贡献;杨希雪的画是拓荒者的犁头,为中西艺术的融合做着老黄牛式的耕耘,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伟大胸襟。


  杨希雪是我们的一种骄傲。可谓是:他乡异国自奋蹄,夕阳朝霞何须分。


´,´

  面见中国首脑,热血赤子报效心


  杨希雪作为中国诗、书、画的英籍华人艺木家, 有油画、水彩画、中国传统与现代水墨画(独创纸团印染法)的独特造诣,也是变象视觉艺术与艺术理论的创始人。在50多年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杨希雪被称为“国礼艺术大师”,其作品有的被中英两国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它国政要,或直接赠与世界各国政要、国际友人,艺术团体和机构、博物馆、大学等收藏。


  杨希雪珍藏了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2005年11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英国时在圣占士宫接见华人代表时留下的。杨希雪在第三排左边第四名的位置上。


  杨希雪每每看着这幅照片就浮想联翩,联想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想到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就想起多年来的一个夙愿,要为中国尽绵薄之力,圆报效祖国的梦想。


  2010年,在中国共产党90华诞前夕,杨希雪特别创作了一幅10米长的锦鲤水彩画——《和谐图》,献给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11年9月26日,献图仪式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举行。总领事陆旭对他画作和爱国热忱给予高度的评价,并承诺一定妥善转呈国家。


  这个10米长卷里有90条游向一致的红色锦鲤,一条代表一年,还有56条颜色不同的小锦鲤,象征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建和谐社会。


  2002年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访问英国,在伦敦多澈士打酒店单独接见杨希雪,交流中国书画艺术发展情况,高度赞扬并充分肯定杨希雪在促进中英文化交流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和所取得的书画艺术实践及理论成就,并与合影留念,还收藏杨希雪创新的山水画《有与无的交响》;2006年,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访英期间接见了杨希雪,杨希雪向贾庆林赠送书画作品三幅,并与合影留念;2005 前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先生收藏了水彩画《九鱼图》;1994年广东肇庆叶挺纪念馆先后收藏了微观山水三幅。


  81岁的杨希雪还经常为中英两国做慈善事业。他在伦敦FiSH社区慈善组织筹款的活动上当场作一幅题为《一帆风顺》的油画,为慈善组织筹集了大约2000英镑的善款。


  2011年12月26日,杨希雪专程从英国飞往祖国首都北京,参加文化部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光爱之家----2011慈善之夜”晚会,为的是8年搬家8次的一群孩子。


  杨希雪听说光爱之家是一所专门收留流浪儿童、特困儿童的非营利性民间教育慈善机构。杨希雪知道了创办人石青华有着坎坷的经历,就抱着一颗感恩祖国的心捐出了自己的作品,为的是去救助那些孤残、流浪儿童。为了给光爱之家找一个安定的地方,建一所综合性的学校,让孩子们可以在学校进行学习、职业培训。“光爱之家——2011慈善之夜”慈善晚会上,杨希雪与近百位当代知名艺术家贡献出自己珍贵的作品,进行公益拍卖,为光爱之家在怀柔建一个稳定的校舍筹募善款。公益拍卖由来自香港的中国第一个走向国际拍卖行业的著名拍卖师金铃主持。慈善晚会上杨希雪贡献出两幅作品,一幅176cm*96cm的散点透视山水画36万元起拍,以76万元拍出,另一幅400cm*70cm画有81条锦鲤的变相艺术全方观鱼《锦鲤图》,78万元,以91万元拍出。


  对于杨希雪的艺术成就和爱国热忱,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网、中新社、中国新闻访谈网、新华财经网、中国日报网等国内外数百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回祖国讲学、赠送画作……杨希雪多次利用不同的形式报效祖国。他虽然穿着洋装,开始心依然是中国心,浓于水的血永远融在中华魂的脉搏上。


  杨希雪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可谓是:长江长城魂里牵,黄河黄山梦中萦。


´,´

  艺术无价,有融乃大有善至美


  杨希雪的艺术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各国机构和组织乃至私人都有收藏。


  如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收藏书画作品两幅;英国查尔斯皇子一幅;前王妃戴安娜一幅;伦敦大英博物馆多达12幅;中国驻英大使馆7幅;世界多个博物馆、艺术馆都收藏有其画作,欧、亚、美等各国收藏家收藏了杨希雪的画达2000余幅。


  杨希雪的作品曾在香港大会堂、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大厅、英国艺术联会摩尔画廊、伦敦肯盛市政厅顿及英国各大城市、中国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广州、深圳和韩国、新加坡等地举办个人和集体展。


  无论如何,杨希雪的艺术作品是无价的,因为艺术。


  无论如何,杨希雪的思想境界是无价的,因为美德。


  在他即将出版的艺术理论著作里可以延伸和光大这些。


  在他那些大量的诗词联里可以感觉和体验出这些。


  杨希雪是我们祖国人民的儿子。可谓是:杨柳希冀醉雪韵,诗书信念痴画格。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