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你投资艺术品了吗?

  文化流行体·淘宝体


  亲!艺术品好有投资潜力哦!亲,买到赝品也没事的哦,专家收了鉴定费就成了真的了。嘻嘻,文交所很有爱的说。


  2011年中国艺术市场可谓热流涌动,好不热闹,似乎一夜之间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淘宝场”。在“繁荣”与“乱象”并存的现状之下,这边厢被“BUY!BUY!BUY!”口号冲昏了头脑的国人热钱逐利,势头有增无减;那边厢别有用心的收藏大鳄尤伦斯开仓抛售几乎全部中国藏品,更比“强震”;再看“自由”与“权利”乱套的艺术事件,不是艺术家把前卫当幌子,甚至乎众目睽睽下交媾而锒铛入狱,就是故宫遭遇“十重门”,身陷舆论漩涡而声名狼藉……


  【关键词:买卖】


  中国藏家“买”得疯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曾在国际艺术市场上一掷千金,而今异军突起的中国藏家似乎正有接棒的意思。2011年3月,专门做艺术市场统计数据的权威网站Artprice宣布:“中国已经取代了美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艺术市场。”


  其给出数据显示中国占据了33%的全球艺术销售额,而美国的份额是30%,英法两国则分别是19%和5%。会有这样的结果,主要是Artprice排名依据只局限在拍卖产生的总销售额,这是一个过滤了画廊销售结果,因为他们认为画廊销售是不确定和不透明的。无疑,这对眼下画廊和艺术经纪人制度严重不发达的中国而言,可谓是捡了个大便宜,趁西方经济危机的时候成了领跑者。对此,评论家朱其却揭露另一个事实,“经过五年喷发后,膨胀过度后的中国艺术市场正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窘境,即面向世界资本不够,面向国内资源不足。”


  尤伦斯“卖”得欢


  去年10月,随着2011香港苏富比秋拍“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蜕变——当代中国艺术的革新与演化”的落槌,尤伦斯爵士最后一次出售其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这意味着尤伦斯中国时代的谢幕。


  一个收藏家出售自己的藏品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尤伦斯这样一个对于当代中国艺术收藏重量级的大买家一次抛售上百件藏品,就很容易被看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出货”信号。早在去年3月初,这位比利时老头对外宣布易手其在798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相继出售手中愈千件中国藏品,让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仿佛遭遇了一场“强震”。尽管业界争议不断,“游戏该结束了”、“中国当代艺术玩完了”等表示担忧和恐惧的论调不绝于耳,但结果却出人意料,不仅首拍106件当代作品成交率100%,而且成交价多是预估价的几倍,其中张晓刚油画《生生息息之爱》就以7906万港元刷新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纪录。


  【关键词:文交所】


  投资有风险,“股民”多担待


  2011年11月24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以防范金融风险,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对此,尽管各家文交所随即出台了应对措施,但这也让今年国内文交所闹得沸沸扬扬的动作终于让今年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文交所的动作稍有放缓,


  据不完全统计,散落于全国各地的文交所已超过300家,交易品种更是“百所齐放”,但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一直是乱象丛生。当中最受关注的就数以文化艺术品作为交易标的“文交所”,其所实行的份额化交易俗称“艺术品股票”。年初,天津文交所刮起了一股财富风暴,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经历了暴涨暴跌,屡受质疑,但仍难阻挡资本对此类交易所的疯狂追逐在争议声中不断“升级”。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把艺术品投资变成“金融创新”的实验田,用份额的方式分割拥有艺术作品,完全背离了艺术品投资的一般规律,其结果将冲击整个投资市场和金融秩序,“天津文交所制定的规则有意制造远比房地产市场疯狂的资产泡沫,应该关闭天津文交所。”


  【关键词:专家】


  赝品漫天飞,“专家”不靠谱


  先有徐悲鸿拍出7280万元天价的作品《人体蒋碧薇女士》被指是赝品,后有张晓刚微博亲鉴赶赴打假“最前线”……虽说艺术收藏自古以来皆有赝品,但近年来是愈演愈烈,就连鉴定专家也沦为了“不靠谱”的代名词。


  9月6日,一件假“金缕玉衣”骗贷5.4亿元的案件开审。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收藏协会会长、世界文物艺术鉴定评估委主任等5位涉案鉴定专家被指收取了几十万元的“鉴定费”,后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天价评估价钱的“真专家、假鉴定”丑闻,成功骗贷5.4亿元,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再次将文物造假、虚假鉴定等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引发公众质疑。


  【关键词:门事件】


  “十重门”故宫独占鳌头


  2011年堪称是故宫博物院的“折腾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十重门”,在国人的一片质疑声中,故宫的管理者正在为多年来混乱的内部管理机制埋单。5月,先是香港一家博物馆在故宫举办的展览《交融——两依藏珍选粹展》发生离奇失窃事件,尽管“失窃门”在3天内被侦破而告终,但随即故宫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又闹出了将“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字的“锦旗门”,紧接着央视名嘴芮成钢又爆出故宫建福宫被改建成全球顶级富豪私人会所的“会所门”,对此故宫方面含糊表示不知情。正所谓东窗事发,一发不可收拾,故宫又接连上演七起门事件: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分析测试因操作失误遭损坏的“哥窑门”,近年连发4起珍贵文物人为损坏事件均秘而不宣的“瞒报门”和“屏风门”,私自拍卖5件北宋名人书札的“拍卖门”,内部人员勾结导游私分门票一事败露被知情者勒索10万元的“封口门”,滥开展览室且票面无税务章和公司财务章的“门票门”和图书馆善本书库部分图书丢失上报被压不让追查的“古籍门”。


  难怪有网友曾调侃追问:故宫宫门深几许,几多“八卦”待上演?


  【关键词:改扩建】


  广州三年展开先河“展三年”


  先是改扩建计划传出原址或将被拆,后是围绕本馆改扩建来建构三年展框架,广东美术馆无疑吸引了2011年国内艺术界不少眼球。


  除了对美术馆由传统模式向当代模式转换的文化逻辑进行诸多“元问题”的追问和一贯国际化的路线,9月拉开帷幕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还有着一个令人期待的一个亮点——动态三年展“展三年”。源于西方的双年展、三年展或文献展等展览形式,通常持续时间最长的双年展一般也就是4个月,每隔两三年再作循环。而本届广州三年展却首开先河,以三年的时间跨度来进行一次完整的动态呈现,分为“启动展”、“项目展”、“主题展”三大部分,以及一系列在国内外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体现出了极强的丰富性,就好比一台多曲目的精彩大戏。


  【关键词:底线】


  行为艺术家成力当众性爱被捕


  2011年3月20日,北京宋庄一场名为“敏感地带”的行为艺术展当中,参展艺术家成力现场上演了自己与一名女性当众性爱的作品《艺术卖比》,令人瞠目结舌。这位现年57岁的艺术家,为艺术“献身”的代价当真不小,当场就被警察带走,后又被认定为“裸体淫秽表演”判罪劳动教养一年。


  是艺术?还是色情?成力事件一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对此,力挺者认为,成力此举有冠冕堂皇之的理由——在于反对艺术的过度包装;谴责者则指出,这只是过犹不及——脱光了当众性爱本身就是吸引眼球的“包装”。事实上,国内行为艺术引发的类似争议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对于艺术的“底线”到底在哪,至今亦无定论。但笔者认为,行为艺术的先锋性并无过,只是艺术家及其作品若无文化指向,那就与杂耍无异。更别说触犯法律,那已经不是“底线”的问题!


  【关键词:金狗屎】


  冯峰作品引发资本与学术之争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上,本土艺术家冯峰一件以“讽刺对名牌的崇拜,对今天拜物的批判”的装置作品《金狗屎》,掀起了一幕资本与学术的角逐风波,并由此引发媒体、公众的广泛争论与思考。


  这件受美术馆邀请并经过审核的作品,在开幕之际却遭围蔽,原因是作为展览赞助商的某国际时尚品牌认为有“含沙射影”和“侵权”之嫌,要求艺术家临时修改作品细节。对于这在艺术史上几乎是史无前例的风波,有人说是赞助商吃亏了,有人说美术馆是受害者,也有人在替艺术家抱不平……无疑,此事更多是揭示了当前时尚与艺术频频跨界背后的一个“真相”:当资本与学术相遇,话语权到底握在谁的手里?


  【关键词:合璧】


  《富春山居图》360年后首合璧


  2011年6月1日,上演了360年悲欢离合的一幅黄公望旷世佳作《富春山居图》首度在台北“合璧”,堪称去年两岸瞩目的艺坛大事。前后经过整整十年的谋划,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前段“剩山图”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后段“无用师卷”,谱写了旷世合璧的精彩传奇,正如总理温家宝所言:“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合璧”之举也激活了一个原本被忽略的大市场:在台北,热销的《富春山居图》纪念品达40余种,其中颇受追捧的是按照1∶1大小制作的复制品,售价高达新台币3.8万元;在大陆,更爆出《富春山居图》5米大邮票的仿印品,最后还得中国邮政出面“打假”。


  【关键词:雷人】


  公共雕塑没有最雷,只有更雷


  今天中国的公共雕像已经走出了“少女读书”和“喂鸽子”的小品阶段,迈入体量巨大的神话英雄时代。然而,从河南宋庆龄雕像化身为“黄河女儿”,到西北大学里被“换脸”成校董面容的雅典娜和女娲,再到北京望京一座直接把世博中国馆“压扁拔高”的山寨雕塑……在公共视野当中,似乎一张张城市雕塑的脸更多都沦为了被人嘲讽的笑柄。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丑陋的城市公共雕塑,这是“一把手文化”的产物,还是艺术家的审美趣味?说白了,是积极或带给人愉悦美感的艺术品,还是满足私欲的功绩碑,问题的根本就在于以上的始作俑者们到底想给大家带来些什么。相信公众都不愿意看到这些雷人雕塑构成的一幅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景色!


  【关键词:在线】


  艺术也爱“冲浪”


  在眼下这一互联网时代,终于赶上“冲浪”大潮的艺术圈里今年也涌现了最流行的词汇——在线。


  艺术品在线销售、艺术家在线画册、在线逛展览、在线博物馆……艺术也爱“冲浪”,一方面为大众亲近艺术开辟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另一方面艺术圈的骂战也拜网络便捷所致,从论坛到微博,针锋相对的越来越频繁,添油加醋的也越来越容易围观。这让人忍不住偷笑,看来艺术还真是一“凡客”!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