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文化遗产当做“符号”和“包袱”

聚焦大会发言

新闻提示:昨天上午,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式上,四位委员作了大会发言。围绕人才、创新、科技、文化等内容,委员们提出了富有宏观性、前瞻性、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整合创新资源,需要有乔布斯式的跨界人才

集中力量打造一两个世界级著名软件园区

【关键词】跨界创新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助理 施琴芬

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与创新人才,但却面临转化不够,应用不足的尴尬。对此,施琴芬列出了一组数据:2010年在宁高校面向省外的专利成果转化率约43%,而面向南京市的专利成果转化率却只有32%,不到三分之一。在宁高校实现转化的应用技术成果中,在本地转化的约为41%,而在外地实现转化的占了近60%。

如何使创新要素有效并高效地流动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施琴芬认为,创新领袖的作用至关重要,比如,爱迪生颠覆了电气化,福特颠覆了自动化,乔布斯颠覆了数字化。“很多时候,人们崇拜的不是一项创新成果,而是期待创新成果所带来的愉悦体验,这需要像乔布斯一样的跨界人才,用创新的人文精神,工程师的远见与执著,艺术家的敏感和理想,商业上的狡黠与豁达,来集成技术资源,创造创新体验。

“对于创新资源丰厚的南京来说,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跨界’的资源整合体系。”施琴芬建议,设立跨界人才特别基金,使得各类人才快速集聚成树状结构;建立完善各类中介机构,完成人才、技术、项目、产品、资本、文化、艺术的大集成,实现类似苹果超越技术本身的高技术艺术产品,把使用的商品变成文化消费品;实施卓越的工程师培养计划,将潜在的科教优势转化成生产力。

施琴芬认为,目前国内创新研究主要是政府推动而不是企业需求牵引,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主体企业对创新的认知及作为尚未充分发挥。在创新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方式上,施琴芬建议进行“嫁接工程”:一是科学与艺术的嫁接,二是智力与资本的嫁接,三是微小型高科技企业与传统的规模型企业的嫁接,以解决创新资源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为我所用的问题。

【关键词】世界级软件名城

发言人:市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市委副主委程大林

程大林说,南京是工信部授予的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2011年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520亿元。下一步,南京要从软件业大市向软件业强市,由中国软件名城向世界级软件名城升级迈进,必须集中力量打造一两个集聚程度高、品牌效应强的世界级著名软件园区。

“南京已经规划了‘一谷两园’,这是软件企业集聚的重要载体。”程大林说,“一谷两园”三大软件园区应结合所在地的产业基础、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特点,在定位上形成错位发展格局,推动软件企业按照不同特色和层次形成集聚。直接面向高端生产服务业的软件开发企业,或以研究、设计、管理和营销等高端环节为主的软件企业,它们对于接近服务对象和高品质创意环境具有高要求;而对于场地的需求相对较小的企业,可以结合旧城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等项目实施,布局在主城内适宜的地区,可以新建,也可以利用原有建筑进行功能置换或改建。

对于人才引进和培养,程大林建议,软件人才培养方式可以更为灵活,比如组织软件公司和有关的大学、中专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联合培养急需人才,实现按需教育与培育。此外,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性培训机构,积极引进境外专业软件培训机构或其分支机构。南京目前尤其缺乏软件高级研发、管理人才,要积极走出去特别是到国外去招聘中高级人才,迅速缓解高级人才供不应求问题。软件公司也利用各种方式如股权、分红等方式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营造人才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以科技人才为支撑,打造世界级“知识城市”

【关键词】文化再造

发言人:市政协常委、江苏一德集团董事长陈俊

南京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文化内涵,具备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特色空间、人才的特色资源禀赋优势。然而与先进城市相比,南京无论在创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上,还是城市创新创业文化特质上,都存在差距。陈俊认为,究其原因,传统南京城市文化基因没有成为创新发展的推动力量,甚至局部阻碍了发展,文化资源禀赋成了“符号”和“包袱”。一方面过分强调传承,城市空间发展受到制约;另一方面过分强调现代城市化,导致文化断裂和千城一面,失去了传统的特色。

陈俊建议,首先,将传统遗产的保护与现代遗产的再造相结合,融合挖掘历史价值、时代精神与文化活动的独特魅力;其次,要实现历史与现实功能的并行,既强调文化价值,又强调实用价值、文化消费和文化体验,不能是死气沉沉,而要是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文化与经济模式结合,使文化成为资本,使创意成为生产过程,使文化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价值,引领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文化再造需要创新。”陈俊说,在制度创新上,要打破资源要素的体制性束缚,研究开发权转移、管理与收益模式;在要素创新上,让不同的资源要素在不同的角度、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文化产业的园区开发、市场策划、产业招商、营运管理等领域,防止‘用行政体制做市场的事、用官僚思维做专家的事、用短期视野做长远的事’。”

【关键词】科技人才

发言人: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南京市委主委邹建平

“知识城市”是指通过研发、技术和智慧创造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发展的城市。这些城市将知识置于发展的中心地位,将知识管理和智力资本规划有机结合,发掘、整合和配置城市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资源。邹建平认为,南京已具备建设世界知识城市的基础,但在发展理念、资源积累等指标上,与世界著名的知识型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邹建平用了两个关键词,一是科技,二是人才。首先,在科技上,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以城市为依托,以大学、企业和研发机构为主体, 以科技(创业)园区为载体、政产学研为整体的知识经济格局。要开展科技创新,进一步消化、吸收、移植各类先进技术,推动南京在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建设最具有发展潜力和重要影响的国际研发城市和世界研发服务外包首选城市,带动产业结构转型。进一步实施高端研发机构集聚计划和总部经济战略,建立健全科技创业企业上市跟踪服务机制和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大力发展科技中介和服务市场,完善覆盖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全方位、多元化的科技创业与投融资服务体系,推动产业效能升级。

其次,以人才为主题,充实城市发展智本。用知识和智力取代传统的资源投入,加大人才移民和人才储备工作力度,着力培养引进一批处于国际前沿的创新、创业、创优领军人才,积极营造吸引留住这些高端人才的软硬环境。要进一步推进城校融合、城校合作一体化平台,加快推进校地、校企人才培养合作,鼓励在宁高校院所主动融入城市,不仅输出知识、人才、技术,更要输出智慧、理念和思想。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