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收藏家捐赠故事——张伯驹

  编者按:当我们的国家饱受为难之时,有人站出来拯救人民走出水深火热。当我们的民族处于为难之时,有无数人起来反抗。当我们的民族文化受到破坏和掠夺时,张伯驹、徐悲鸿这样有责任感的人自愿站出来保护,即使倾家荡产也要挽救。生活在和平年代,主权文化倍受尊重时代的我们,回顾起前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仍然感动不已。感动之余,我们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民族文化保存,呼吁更多当代收藏家关注公益捐赠。


  收藏家公益榜


  “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


  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


  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


  我买他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张伯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陆机《平复帖》


  一、张伯驹与《平复帖》


  《平复帖》是东晋陆机的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距今1700多年,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山鼻祖”,比唐摹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还要早80年,被尊为“中华第一帖”。内容只是陆机问候友人的平常手札。《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最大的特点是犹存隶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


  张伯驹为了不让它流失海外,先是辗转两年,4万大洋从“旧王孙”溥儒手中购得;又为此经历绑票,羁绊8个月,险些丧命;接着是破家逃难,为之担惊受怕十几年。更可贵的是,历代的包括帝王在内的大收藏家,都在《平复帖》上钤下了自己的印迹,只有这个张伯驹,却不留丝毫痕迹;凡经手收藏的人几乎都在《平复帖》上赚钱获利,惟独张伯驹倒贴了一大笔银子,无偿捐献国家。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子虔《游春图》


  二、张伯驹与《游春图》


  《游春图》为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历代书画界都将其奉为绝无仅有的极品,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现存故宫博物院。《游春图》画卷长二尺有余,运笔精到,意趣无限,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


  “是我把弓弦胡同的一所宅院卖给辅仁(大学),再用美元换成二百二十两黄金,又让潘素变卖一件首饰,凑成二百四十两,从玉池山房老板那里弄来的。那老板张口索要的黄金是八百两!”张伯驹对民盟主席章伯钧如是说(据《往事并不如烟》)。


  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在谈到最欣赏的买家时说到张伯驹,“他那座豪宅占地15亩,是大太监李莲英的旧宅。在今天北京城里,这样大的四合院,先不说买要花多少钱,拆迁就要拆出3个亿!这倾家买到的《游春图》,最后也捐给了国家,这样的藏家令人尊敬。”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婕妤《百花图》


  三、张伯驹与《百花图》


  《百花图卷》是已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件女性画家的作品,是南宋女画家杨妺子所作。此绘画长卷现为吉林省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它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的。《百花图卷》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画作品,它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吴其贞《书画记》和张伯驹《丛碧书画录》。该画卷乾隆时期收入清内府收藏,清朝灭亡后,《百花图卷》散失于民间,后被张伯驹先生收藏,1964年张伯驹先生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期间,将《百花图卷》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


  张伯驹曾经这样表述:“我终生以书画为伴,到了晚年,身边就只有这么一件珍品,每天看看它,精神也会好些。”但这样一件被他视为精神慰藉的作品,最后也捐了出去。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白《上阳台帖》


  四、张伯驹与《上阳台帖》


  唐李白《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


  张伯驹通过统战部徐冰同志将此帖转呈毛泽东,并在附信中写到:“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主席,仅供观赏……”


  毛泽东收到此帖,观赏数日,也十分爱惜,后嘱中共中央办公厅转交故宫博物院珍藏。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范仲淹传世唯一的墨迹《道服赞》


  五、张伯驹与《道服赞》


  此帖为范仲淹传世唯一的墨迹,极为珍贵。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张伯驹先生张伯驹以110两黄金,从北京琉璃厂古玩商蕲伯生手中购得。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杜牧传世唯一的墨迹——《张好好诗》


  六、张伯驹与《张好好诗》


  《张好好诗》卷由宋徽宗赵佶题名,见于《宣和书谱》卷九,并钤有宋徽宗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后曾递藏于宋代贾似道、明代项元汴、张孝思、清代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张伯驹先生以重金购回,内心狂喜,每晚睡觉都置于枕边,如此数日,爱不释手。


  此外,张伯驹同妻子潘素捐献给国家的还有宋四家之蔡襄的《自书诗册》、宋四家之黄庭坚《诸上座帖》、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卷》、宋赵伯啸《仙峤白云图》、元代赵孟頫《千字文》、明唐寅《孟蜀官使图》、唐人写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等。


  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曾这样描述张伯驹:“在1969年到1972年最困难的三年,我曾几次去看望他。除了年龄增长,心情神态和20年前住在李莲英旧宅时并无差异。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若,依然故我。”


  张伯驹简介


  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艺术大师刘海粟曾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