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商城遗址:穿越3600年的记忆

夏商断代的实物“界标”

偃师商城遗址是商代的第一座都城遗址。城址始建年代约为公元前1600年,延续使用200多年,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汤攻进夏都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并从南亳迁此,史称西亳。然而,西亳在何处曾是一个持续数千年的历史之谜。

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发掘出一座规模宏大的商城早期遗址。该遗址被覆盖在地面下1米至4米的位置,西距汉魏故城10公里,南距夏都二里头遗址只有6公里。

经多年考古发掘,考古人员证实该城址大体为长方形,除南面城墙被洛河改道冲毁外,其他三面城墙遗址基本保存完整。城址内发现有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多组宫殿建筑基址,还有民房、作坊及墓葬等遗迹。

考古人员确认,该城址便是商灭夏后的首座都城遗址西亳,并把城址内的小城定为考古学上夏商年代分界的“界标”。

1988年,偃师商城遗址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其小城考古当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偃师商城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宫廷形制的奠基之作

经过多年发掘,考古人员确定,遗址内有大型宫殿建筑和军事防御设施,城内排水设施完备,护城壕、排水沟、大渠一应俱全,街道纵横,王城、府库、兵营、城门林立,排列井然有序,是商代早期城址中规模最大、布局严谨、内涵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都。

整个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北部宽1215米,中部宽约1120米,南部宽740米。其中,小城临洛河,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其布局面朝后市,择中立宫,对称布局。城南部地势略高处是宫城和官署区,国库位于城西南隅,铸铜作坊位于城外东北河边,普通居住区和手工业作坊主要分布在城的北部。

大城在小城的基础上向北、向东进行大规模扩建,将商城面积扩大到了190万平方米。大城平面呈“刀”形,在保持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对绝大多数宫殿改扩建或重建。

宫城大体呈方形,外围有厚3米的夯土围墙,周长约855米,布局层次分明,设施完备,由南往北分为宫殿区、祭祀区和池苑区三部分。宫殿建筑分为东西对称的两区:祭祀区设置考究;池苑区的核心是一长约1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市园林遗址。

专家指出,偃师商城的城市布局讲求中轴对称,规则整齐,供水、排水设施采用暗渠形式,宫城与府库成犄角之势。宫殿建筑已有前朝后寝、宫庙分离、东厨独立制度,宫城内有专门的祭礼场所和游乐池苑等定制,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国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制。

遗址公园将全面建成

2004年,偃师商城遗址被列入全国首批公布的三十六处大遗址保护名单。2006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偃师商城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规划主要设想是:建设占地3000亩的“偃师商城遗址苑”森林公园;在遗址区建立遗址博物馆,全方位立体展示遗址风貌;完成宫城、宫殿遗址保护工程,并适当复原城门、城墙、宫殿等。

近日,我们从商城的东北角进入遗址保护区的核心——宫城区,现场施工正在进行。宫城区全面保护性展示工程于2010年10月启动。目前,一期工程主体建筑4号宫殿的1:1模拟轻钢建筑已在原址上搭建完成。

据偃师市文物旅游局大遗址办公室主任张锁成介绍,4号宫殿是一座以坐北朝南的殿堂为主体,东、西、南面均配套以廊庑的“四合院”式封闭建筑。该建筑模拟建成后总面积875平方米,将成为展示商城有关考古资料及出土文物的小型博物馆。

4号宫殿北侧为池苑遗址。据介绍,遗址东部近1/3部分将对原遗迹作揭露展示,遗迹上方搭建玻璃房,游客可沿参观通道进入地面下方参观;池苑西部将在遗址上方修建水池。

目前,二期工程正在进行招标。张锁成说,二期工程将对宫城西北部的2号宫殿、8号宫殿进行保护性展示。届时,宫城北半部展示工程将首先对外开放。通过分阶段的保护性展示,偃师商城所在地最终将出现一座规模宏大的遗址考古公园,完整展示一座3600年前的商朝都城。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