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移动文物消失的背后

在国家文物局不久前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数据中,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消失。而根据“三普”办副主任刘小和的解释,4.4万处文物消失的原因,除了部分因为居民的自行拆改而造成文物价值丧失的情况外,因为经济建设与文物遗产保护产生摩擦而拆除的,在登记消失的文物中所占比例不小。

不难想象,正是由于不少城市将发展模式简化为单一的土地财政,过于简单地处理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平衡问题,才导致了文物被拆除。这令笔者想起另外一条新闻。据媒体报道,武汉市大约有5000个工程在施工,而武汉市长也被市民戏称为“满城挖”。当记者就网络上流传的武汉市长满城挖一事采访武汉市长阮成发时,阮成发称目前武汉正值大建设时期,满城挖是必要的环节,即使背负“满城挖”的骂名也要将城市建设搞下去。

在满城大挖大建的急风暴雨式的政策下,那些登记在册文物的消失似乎在所难免。一直以来,文物和规划专家们都在呼吁: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历史街区的维护应该是持续的、渐进的。城市新区的开发,可以进行大规模建设,但历史文化名城内的老城区,修复和改善都必须更加谨慎、细致。

但对于城市决策者而言,大挖大建更容易看出城市面貌的改变,更容易看出政绩;持续、渐进的修复却是前人摘树、后人乘凉,近乎于吃力不讨好了。这也难怪不少城市决策者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不管民间和学界怎么呼吁,拆迁还是不断。

近年来,还有一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是,很多城市热衷于“改造”历史街区,把真的历史街区和文物拆掉,驱逐原住民,然后劳命伤财也在原地建起一个四不像的假古董,进行商业开发。侥幸成功的假古董们摇身一变成了高档会所和富人区,但街区历史从此消失;更多的假古董们由于商业开发不给力,最终变得空无一人,造成政府、市民、城市、开发商四败俱伤的悲剧。

于是,有媒体人提议,应该为那些消失的文物建一个博物馆,告诉后人它们消失的原因。这确实是个好主意,对于那些已经消失的文物,有个博物馆可以安放它们的牌匾碎瓦,终究不失为对城市历史的记忆。可笔者的一位朋友曾经说:“看北京宣南博物馆,看到的简直就是一部宣南拆迁史。”因为宣南被拆掉的胡同、房子、庙宇的碎片就被抢救性地保存在那里。难道未来我们的城市记忆只能到博物馆里去追寻了?!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经说过:“执政者总是想建造一座属于他那个时代的建筑,有哲人说,当政者最热衷的就是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以杭州为例,我们建了那么多标志性建筑,市民认可的、唯一的标志性建筑,还是300年前的保俶塔。空间是有感染力的,不在于大,在于和谐,在于故事,在于文化。”

请城市决策者们多为市民保留一些和谐、故事和文化,这样也用不着委屈得背负“满城挖”的骂名了。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