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珍:真情捐宝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荩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


  罕世宝瓶清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终于回到了祖国,永久地落户于上海博物馆。2004年2月14日下午2时,隆重的授奖仪式在人民大厦贵宾厅举行,上海市市长韩正向英籍华人张永珍女士颁授了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下午4点30分,上海博物馆正式接受张永珍博士捐赠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出席了捐赠仪式。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讲话并向张永珍颁发褒奖状。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也出席了捐赠仪式并讲话。参加此次捐赠仪式的还有全国各地古陶瓷研究专家等共300多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了让更多观众能欣赏到这件绝世宝瓶,上海博物馆从2月15日起至22日在四楼第三展厅举办特别鉴赏周。300平方米的展厅只陈列一个花瓶,这在上海博物馆的展览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为此,上海博物馆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将4楼第三展厅作了精心布置,在展厅中央搭了一个三级踏步的高台,这只以4150万港元创下清代瓷器世界拍卖纪录的花瓶就放在台上的玻璃柜中。据说玻璃是防爆的,周围安全设施一应俱全。在柔和的灯光照耀下,这只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宝瓶,有了真正属于它自己的家。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那么,张永珍是何人?清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又是何物?上海博物馆为什么举行如此隆重的捐赠仪式又举办特别鉴赏周呢?在这里,让我们一一叙述给广大的读者朋友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永珍其人其事


  张永珍是香港著名的女实业家,现任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香港大庆石油有限公司董事经理、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选举委员会委员。她祖籍江苏武进,1932年1月生于上海,成长在苏州。到香港已逾半个世纪,却依然说得一口吴侬软语。张永珍一向低调,但她热心公益、乐善好施,久已为知情人士所称道。自1994年至2001年,她先后捐款亿余元用于内地的教育、扶贫、救灾等事业,但不事张扬。2000年,她向香港中华总商会捐了1000万港元作为中总的教育基金。她曾在内地,尤其是边远地区捐建了几十所希望小学。张永珍说:“赚钱很辛苦,但只要花得有意义,我很舍得。”


  那么张永珍是怎样成为香港商界翘楚的呢?50多年前,还是少女的张永珍来到香港,那时的香港远没有今天繁华。1966年,她从英国剑桥工专毕业,不满足于相夫教子、安逸富足的生活,于是试探着从事她的第一份社会工作———担任女性杂志《象牙塔外》的社长。张永珍进入商界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她敏锐地看到:祖国建设急需外汇,而出口石油则是当时赚取外汇的有效途径,于是她注册成立了香港大庆石油公司,经销中国石油。她凭着胆识,率先开展了全天候的送油业务,在全港建立起了健全的销售网络,为中国石油的销售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以后,张永珍又投资了内地电讯、交通、商贸、房地产等行业,奠定了她在香港商界成功女性的地位。


´,´

  张永珍的家族有收藏古董的传统,祖父是一竹雕刻家,父亲张仲英是一位著名古董商人。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张永珍与家人都爱收藏古董,钟情艺术。那么她怎么会买下这只清雍正官窑蝠桃纹橄榄瓶呢?原来她是在从英国返港的飞机上看到这件稀世中国瓷器将被拍卖的消息。知道它是美国前驻以色列大使的祖母从英国带回去的,她一回到香港就跑到拍卖行看,看一眼就喜欢上了,人家说是存世的孤品,至少1000万。虽觉得有点贵,可想想咱中国独一无二的好东西,不能再漂泊了,没怎么多想就横下了心,买!当时,苏富比拍卖行的估价是1000万港元。她哥哥张宗宪是有名的收藏家,拍前跟她说,你顶多追到1800万,也算为咱中国瓷器捧个场,再多就不值了。2002年5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满是黑压压的人群,第532号拍卖品就是雍正粉彩宝瓶,由900万起价,开始是七八个人出价,国外的、香港的都有,场面紧张而热烈,价格一路飚升叫上3000万后,只剩她和一个香港人,两人比赛似地飞快抬价,场子里那些打电话请示老板的人连报价都来不及。最后一手,那香港人举牌:“3600万”,她马上回应:“3700万”,接下来是长时间的鸦雀无声。拍卖师锤子都敲下去了,全场所有的人还是像傻了一般发呆,几秒钟后,当宝瓶被她拍得时,全场发出一阵阵赞叹,继而是热烈的掌声。她哥哥张宗宪高兴得不得了,当场说“妹妹,你真是伟大,你真是有种!”当有人认为是否贵了,她说:“我很钟意此瓶,只要喜欢便有价值,再贵也值得。”事后张永珍向外界透露了一个秘密,那天她“准备叫到5000万!”因为她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中国瓷器是好东西,她认为中国瓷器拍卖还没有达到这个价。难怪香港电信公司总裁后来对她打趣地说“香港有钱人很多,会赚钱的也很多,但像你这样花钱的,独一个!”这就是她的性格,由此也就有了这个被称为“天价宝瓶”回家的故事。


  神奇的清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粉彩,查《辞海》得知:“瓷器釉彩名。以颜料配合‘玻璃白’绘成。清康熙年间创始,盛行于雍正年间。用‘玻璃白’配合各种颜色,按写照的画法作画,彩色透明,线条有浓淡深浅,色调秀丽柔和。”雍正皇帝公元1723年即位后,精力充沛,事必躬亲,烧瓷高质量品种,清一代276年无人能及。他在位13年,亲自关心督造瓷器,还派出重臣年希尧兼管景德镇御厂的窑务。而雍正皇帝本人有着相当高的艺术品位,他经常会就瓷器所烧图案亲自对督窑官进行指点。而且据史料记载,雍正给烧窑工人的待遇是十分优厚的,而且只要有精品烧出他都要对工人进行褒奖。在这样的条件下,烧出的瓷器其格调自然更为优雅。所以说,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是清三代中我国彩瓷发展的巅峰时期。近年来,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在市场上有突出表现是有其必然性的。


  雍正皇帝还相信天地感应之理,在制造工艺上理应更佳。《大清会典》记载:“祭器用陶必辨其色。”规定只用青、黄、白、蓝四种,天坛用青釉瓷,地坛用黄釉瓷,日坛用红釉瓷,月坛用白釉瓷,单色瓷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同时他十分关注彩瓷等生产。粉彩瓷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陈式瓷同样得到惊人的发展,并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瓷在当时已成为达官贵人们的日常生活用瓷,因此盘、碗之类的器物较多,此外常见的还有杯、碟、罐、棒槌瓶、六角瓶、笔筒等。图案画面有花鸟、山水、人物故事等,因有充分运用胭脂红和黄色、白色渲染的有利条件,故以花卉画为主,特别是官窑器的制作。


  实际上粉彩由于在彩料中掺入了“玻璃白”,彩色透明,线条有浓淡深浅,色调秀丽而柔和。粉彩在烧制时一般温度在700℃左右,给人感觉更柔和一点。粉彩瓷的图案充分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运用各种丰富的色彩,使画面风格近于写实。图案画面有花鸟、山水、人物故事等,因有充分运用胭脂红和黄色、白色渲染的有利条件,故以花卉画为主。如天价宝瓶上就绘有蟠桃和繁花茂果。康熙晚期始从国外进口的胭脂红,改变了古彩那种单线平涂的生硬色调,从而使每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感。粉彩的主要彩料和施彩的方法都是外来的,人们又称其为“洋彩”。这里人们不难看出中西文化的交流古已有之。


  粉彩瓷大多是传世品,很少发现有出土的。经过近300年的人事变迁,要完整地保存下来绝非易事,加上工艺的繁复,在当时数量极少。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拍成天价,此乃情理之中也,更显出它的珍贵之处。


  那么,这尊宝瓶究竟珍贵在哪里?据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教授介绍,作为20年来上海博物馆收到的价值最大的单项赠品,这件粉彩瓶瓶身呈橄榄式,造型线条十分优美,是当时的新创形制。瓶体上画有粉彩八桃二蝠,桃实象征着“长寿”,“蝠”为“福”的谐音,这种以蝠桃为题材的吉祥图案常见于雍正及乾隆两朝的官窑瓷器,多为帝王后妃做寿之用。传世雍正官窑粉彩器上画蝠桃纹样的多为大、小盘子,见于橄榄瓶的极为罕见,而粉彩蝠桃图案的橄榄瓶更是仅此一件,堪称绝世宝瓶。过去,这种造型和纹样大同小异的作品仅见于雍正青花瓷,而且在雍正官窑烧造的粉彩瓷器中,瓶类作品较为稀少,这只蝠桃瓶的出现,不只是简单地增添了一种造型,还充分显示出当时高超的制作工艺,代表了清代粉彩制作的最高水平。所以说,这只蝠桃橄榄瓶那样精彩的宝瓶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粉彩蝠桃图案的橄榄瓶,因而更显得弥足珍贵。然而,这只特别珍贵的宝瓶,据说极有可能是被八国联军从清宫掠走,从而流落海外的。花瓶呈橄榄式,绘有粉彩八桃二蝠,寓意福寿双全。通高39.5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12.3厘米,腹径18.5厘米。花瓶原主人奥格登·里德曾任美国参议员,出任过美国驻以色列大使,现任美国外交大使理事会主席。奥格登·里德曾家族显赫,祖父韦罗里德是美国共和党元老之一、纽约《先驱论坛报》创办人及总编辑。其母亲是已故宋美龄女士的好朋友,过去花瓶在她豪宅中被视作普通的摆设品。对于花瓶的来历,奥格登·里德也无法说清。据他说,大约在1920年时已属他家所有,年幼时见过几次,但从不知它价值昂贵。那时,欧美人喜欢用花瓶改装为灯座,这个宝物就成为了一个灯座,放在大屋角落的小茶几上。幸亏没在瓶底钻孔藏电线。为避免空心花瓶头重脚轻,于是从家里遛狗用的后花园挖了一些泥沙装在瓶里。不知过了多少个春秋,这家人打算把祖父及父亲放在老家的一批古董拍卖时,拍卖行专家才在无意中发现这个沾满尘埃的宝贝。历经这么多年居然完整无损,确实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奇迹;这只神奇的清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在2002年5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又以4150万港元创下清代官窑粉彩瓷的高价又是一个奇迹,真是世所罕见。


´,´

  真情捐出宝瓶


  当张永珍拍回宝瓶后, 开始的确一心一意想抱回家天天看,可拍卖现场记者就问“打算放哪?”,她这才醒来,绝世的宝瓶,放在家里会不会碰了,会不会被偷了?从拍卖行出来,她就直接把宝瓶抱进了银行保险箱,再没拿出来看过。保险箱位置很低,每次要看望都得跪着,真是委屈了宝瓶。锁在银行,不忍心;抱回家来,又担心;传给子孙,还忧心。想来想去,捐出去最好,因为国家那是最大的“家”嘛。另外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事的变迁,它仍可能流到别人和外国人手中,她不想让它再次流失海外,于是决定把它捐献给国家。捐哪呢?她说:“我在上海生上海长,上博有一批真正懂文物的专家,有国际一流的收藏展示水平,再说我一年至少到上海七八趟,比起到保险箱里看宝瓶,方便多了”。是啊,上海是张永珍的出生地及生长的故乡。19岁她去了香港,但她对上海怀有剪不断的情愫。早在1979年她率先与上海合作兴建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栋高25层的雁荡大厦。如今的上博已是世界级的博物馆,同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是相匹配的,也是宝瓶最好的娘家,宝瓶放到上博后,她可常常来看,同时也让天下更多的人欣赏它的美丽与不凡。


  张永珍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美满家庭。在英国与郑正训先生结为伉俪后,她一直过着传统的相夫教子、安逸富足的生活,她生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这次捐赠天价宝瓶,很多记者都爱问张永珍,家人怎么看这件事。她非常感慨地说:“家里无人反对,都理解和支持我作的决定,我的先生更是赞成。我的先生和孩子至今还没有见过宝瓶,我从事的很多捐助活动,他们都是事后从报上或电视上看到的。我用的都是自己挣来的钱,又不是花家传的财物,因此用不着同孩子商量的,各人做自己的事情。我把孩子从小养大,不要他们养我,不用他们的钱,他们也没有理由来干涉我的事情”。


  去年9月,张永珍第一次跟她哥哥张宗宪说了这个想法,他吓了一大跳。后来见她认真就打了电话给老朋友、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副馆长。汪老接到电话,几个晚上没睡着。因为这只花瓶拍卖前曾拿到上海预展,汪馆长也去看了,他是中国古陶瓷学会的会长,看过回去就说“好东西”。可那时上博正全力筹集450万美元,一心要把中国书法的“老祖宗”《淳化阁帖》买回来,实在是无暇他顾。但这次是张永珍博士以4150万港元拍下后捐给上博,是汪老万万想不到的。10月28日下午,汪馆长和市文管会的许处长按照约定到香港来取花瓶,花瓶刚从银行保险箱拿回来还没开包呢。汪馆长捧出瓶左看右看爱不释手,连说“跟做梦一样”。张永珍见状就让他拿走,汪庆正拿了宝瓶后,说要写一个收据,但她家里竟然找不到一张白纸。张永珍说,收据不收据无所谓,要什么收条呀,也不知被我随手搁哪了。你们总不会把宝瓶抱回自己家里去吧?你们都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我信得过,以后再补吧。但是汪庆正说不行,拿了东西总要留下凭证。最后,找到一张一面写有字的字条,在其另一面写下了收据。生怕张永珍时间长了“反悔”,汪庆正叫许处长立刻将宝瓶包起来就走,直奔机场,但是没有买到公务舱票,只能忐忑不安地抱着价值4000多万港币的宝瓶在经济舱里将就。


  张永珍的行为是伟大的。正如她在捐赠信中写的:“这件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极为罕见,仅此一件,因此她也非常喜爱。现在自愿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希望永久性陈列。”她还说:“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作为一个女人,应该对家庭负责,有条件的话,应该帮助朋友,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这样的人才过得精彩和充实,才有意义。”“花瓶终于又回到了中国人手里,真的好开心。不想让这独一无二、具有传奇历史的稀有珍品再次流到别国。”是啊,花瓶放在上博,将在上海博物馆陶瓷陈列室设专柜长期展出,张永珍终于放心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