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策展人:艺术市场的尴尬角色
中国艺术品在市场上大放光彩,艺术家成了明星。如果说艺术家是明星,那么策展人便是导演。
很多人都听说过策展人,但是人们错误的解读让中国策展人的身份变得尴尬。当镁光灯聚焦在艺术品、艺术家身上时,当大家谈论着展品的天价记录时,鲜有人知道这些躲在幕后的策展人。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鉴定委员徐嘉鑫认为,前几年在中国比较“新鲜”的双年展、三年展,如今大家觉得索然无味,正是因为策展方式太陈旧。
策展人是一场艺术展览、展会的策划人。他们在展会中负责活动的构思、组织、管理等事项。他们本该是一群智慧之人:他们必须了解艺术家的风格、思维方式、作品形态,能据以往的作品推知该艺术家能否做出符合展览要求的作品。
“如果一个策展人扮演的是给艺术家打工的角色,只是把展览的后勤做好,那么只能说是弱势策展人。强势的策展人跟艺术家一样,有自己风格。”艺术评论家饶天融说,策展人关键要保持中立的态度,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把一些真正优秀的作品推向市场。
然而,目前中国策展人的现状是:“一些策展人抵制不了诱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商业化运作,靠关系推艺术家。”饶天融说,一些策展人身兼多职:有的自己就是画廊老板,直接参与画廊运作,持有画廊股份;有的办艺术杂志刊物,掌控艺术评论话语权。饶天融认为,这些策展人,通过画廊运作或杂志宣传,找与自己关系较好的艺术家合作。一方面,策展人自身表现出“江湖气”,另一方面,策展模式也会出问题。
策展人小莫认为,在国内,一些策展人沦为商业利益的奴隶,跟策展人群体糟糕的生存状况有关。“像我这样年轻的策展人,多数时间是‘无偿’劳动,无论物质还是精神,获利很小。”小莫无奈地说,“一般精心策划、规模较大的展览,从头忙到尾,平均也就拿到两三万元。我国策展制度还不完善,策展资金来源狭隘,策展人的日子不太好过。”
徐嘉鑫谈到,在国外,一场展览的前期投入资金中,策展人能获取一部分费用,而在中国,展览能拿到资金赞助已经不容易,最终的利润一般全部都给了艺术家。据徐嘉鑫介绍,正常的模式应该是资金先经策展人之手,直接用于展览运作,而后艺术家分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中国的现状却是资金先入艺术家之手,最后发工资给策展人。“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会大大降低展会的质量,展会整体效应就更难保证了。”
此外,策展活动还被人们看成是“业余爱好”,成不了大气。“一般我们有活才干,接到了展览活动就策一策。没活干的时候,就只能闲下来。所以这份职业不是很稳定,一般很难完全靠它养活自己。”小莫说。
著名策展人哈罗德·塞曼当年依靠策展在艺术界扬名,并为策展人这个行业铸出金字招牌。如今,中国的策展人却还在为三餐温饱而忧。这种情况下,中国想打造出世界闻名的展会,确实难上加难。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