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传统国画同场对话

  记者 乔雪阳

  本周日下午3点,在位于航空路的空港10号艺术机构,将隆重举行一场名为“墨道”的艺术提名展,展出王敬恒、谭昌镕、彭先诚、钱来忠、罗其鑫、徐恒瑜、刘朴、吴绪经、张修竹、秦天柱、王川、叶瑞琨、梁时民、林茂森、蔡寅坤、李青稞等16位著名四川国画家的50余幅水墨作品。同时,画廊空间的另一侧也会同时展出机构自己的藏画和一批特邀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形成“对话”之势。

  无独有偶,同样走“当代路线”的千高原艺术空间,也将于明年5月与川大艺术学院联手,为成都实力国画家段七丁举办个展———在2011成都双年展的主题向传统“寻根”之余,成都的民营当代艺术画廊也不约而同地向传统国画敞开了怀抱,同时提出自己的要求。这一现象如同一粒投向湖面的石子,迅速在成都艺术圈产生涟漪———当代和传统这两个时有交集的圈子,是否将在新的文化繁荣背景下,开始新的“融冰之旅”?

  策展人:一律装框不要卷轴

  要求作品“实验性强一点”

  策展人陈默(微博)告诉成都商报(微博)记者,对于艺术本身而言,“没有落后的材料方式和语言方式,只有落后的观念和图像,水墨、国画这种材质和方式本身不应该成为传统、保守的代名词。”同时他也透露,因为自己平时做当代的展览较多,因此在邀请有些画家参展时,“他们还有些惊讶,但最后都是积极参与了的。”陈默告诉记者,其实自己一直都在持续关注传统水墨,和很多这个圈子里的画家也都是朋友。“四川的水墨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而这次展览的16位画家,几乎是将主要的代表人物一网打尽。”他骄傲地说。

  同时,陈默也对参展画家们提出了一些“当代范儿”的要求———希望画家们拿出“实验性强一点”的东西,“不要太寄情于传统”。同时,在装裱方式上,不要卷轴而要像油画一样装框。“不是说卷轴不好, 只是在这个空间里,呈现方式应有一定的反差。”

  据悉,陈默还设法邀请到了王川这样当代气质较强的艺术家———他当年的《再见吧!小路》与何多苓的《青春》被共同视为伤痕美术中的代表作。“我希望通过这场展览,促进这些艺术家交流思想,在创作方式、创作观念等方面,更加开放;希望成都的水墨生态更面向社会、面向当代,具备更强的社会感染力和批判性。”

  参展画家:这展览不代表什么

  画家有自己的认识

  空港10号艺术机构成立于2007年,2008年10月推出了第一个展览,邀请到了周春芽(微博)、何多苓、郭伟、何工、罗发辉等成都当代艺术家参展,此后的展览频率不高,基本上都是当代艺术主题。“墨道”也是空港10号第一次邀请国画家参展。画廊老板赵义海表示,他希望能把画廊的经营面拓宽一些,“我们面向所有的好的艺术样式,和所有有价值的艺术思想。”

  仿佛是为了强调这一点。此次展览特设了“对话”———展出艺术机构自身的收藏,并特邀部分藏家作品“列席”展览,在空间的另一侧亮相,阿鸽、徐匡、李焕民等版画名家的作品,周春芽、何多苓、刘庆和、李津等当代艺术家的油画和实验水墨也都有展出。“尤其是袁武的力作《人流》,我觉得会是展览现场的一大亮点。”

  不过,部分参展的国画家并未在采访中明确表示态度。成都画院副院长叶瑞琨说:“对于我来说,这就是场常规的展览,不代表什么。策展人可能想作出尝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实际上中国的艺术家们都在不停探索,各自有各自的认识,艺术家和策展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但双方都同意这一点:交流有益,不会拒绝。据悉,展览开幕式后将举办研讨会,当代和传统的艺术家们将再次对面而坐,畅所欲言。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