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最好的文化遗产脱下国籍的外衣

截至2011年11月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已达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诚然可喜,不入选也没什么大不了。最好的文化遗产必然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自豪感,超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非遗”不过是一个形式罢了,没有必要在多寡上论英雄。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论到申遗,估计可“申”之又“申”。 在“非遗”的舞台上展示民族精粹值得称道,然而没有“非遗”牌坊的文化遗产也值得我们重视。

在现实的当下,许多地区“申遗”之心急躁而迫切,仿佛申遗可以带给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地区自豪感。文化如何区分地区?文化有了地域的疆界的满足感,那将更像是在谈论政治。而因为傍附了历史的遗产而觉得人杰地灵也大可不必。而且,当下最热门的该是“非遗”引申而来的旅游了,这不是在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是为谈论经济贴上一个花哨的标签吧。

重视申遗工作的另外一种诠释可能是:对未能申遗但有希望申遗的项目积极立项;对申遗希望无望的项目与“非遗”项目在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正如春节,申不申遗,我们都喜庆,这不是最重要的吗?而伴随着丽江古城“申遗”之后,游人的大量涌入对当地文化造成了破坏,好心办坏事更是我们不得不察觉的。

而且,当我们以近乎平静的谈论最大的“非遗”国时,我总会想到:没有“非遗”项目可以展示的国家是一种怎么自卑抑或其他情绪?文化的交融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我们我们没有去过韩国,但是韩剧迷倒了一大批青年少女;我们没有出生在德国,但是马克思主义影响着我们。我们需要这样的影视,但是我们没有对他是否出产于中国带有偏见。

世界只存在一个统一的文化宝库,进入这个宝库的文化是没有国籍的。我们将诸如皮影戏等传统民间文化“申遗”是为了更好的推广,也就是为了破除国家之见,而让全世界接受它们。对 “非遗”的旅游开发是经济而不是文化之责,“非遗”项目之多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我们保护文化的压力在增加,我们的责任正在加码。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