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双鹭》与《百花争艳》赏析
文/江 涛
林风眠是二十世纪享有世界地位的大画家,平生简朴,不喜应酬,全凭画目示人。五十三岁时,妻儿先行移居巴西,而独留自己在上海,潜心于艺术上的探索与创作。作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林风眠具有强烈的批判和创造精神,一生求新求变,力图融通中西艺术的脉络,开启了艺术变革的新风,为中国现代美术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7年10月19日,林风眠获准出国探亲,而此次上拍的两件作品《花》与《双鹭》,均系林风眠在出国前夕亲手赠给于庾梅女士的留存之作。林风眠在致于女士的简信中写道:“庾梅同志,送上花一幅,请指正为感,即致敬礼。林风眠,一九七七年九月十日。”而受赠人于庾梅女士当时在上海中国画院从事财务工作,是画院建院以来最早的一批工作人员,与唐云、朱屺嶦、程十发等著名画家友谊颇深。林风眠赠予于女士的这两件作品绝无应酬之嫌,都是林风眠不同类型的典型之作,其中《双鹭》还于1977年作为挂历出版。当时出版画作绝没有今天这样容易,对于林风眠这样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家,将自己的倾心之作赠予他人,可见与于女士的交谊日久弥深,于女士也将林风眠的画作连带简信妥善保存至今,珍视之情溢于言表。也正是林风眠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有这些朋友的慷慨帮助与细心照顾,才让艺术家在其晚年得以延续和焕发艺术的新生命,是为画之幸,人生之幸,友情之幸!
水墨画《双鹭》是林风眠绘画的重要题材,从现有的材料看,类似的作品可追溯至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开始形成独特面貌。画面中,芦苇处理比较简约,背景色调以花青带墨为主,横笔湿涂,造就空落的虚境,形成了一种开阔郁寂的气氛。而到了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芦苇的表现层次趋向丰富,和鹭的呼应更为密切,背景处理则侧重偏暖的浅绿色调。这种冷暖色调的不同表现,或许可以反映出林风眠在不同时期内心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那些坚挺锋利的线,刺破了世界的寂寥;而灵动的躯干带给这个世界的恰恰是漫步于荒原之上的那些自由的生命。
作于1975年的重彩《百花争艳》,则是那一时期花卉创作的精品之作。(可参见《林风眠全集》下卷133同类作品《大理花》)林风眠的花卉无论是什么色调,总是以一种怒放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是对自然的歌颂,蕴藏着画家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与向上的力量。而是作《百花争艳》色调以红黄为主,间有紫白色,辅以大片暖灰绿的叶子作衬,花朵愈发显得娇艳、热烈。看着画,一股的暖流淌过心田,我相信,只有一个对生活充满真挚情感的人才能画出如此打动人心的作品。
人生的种种不幸和非人的待遇,对于热爱生活的林风眠来说,是一种折磨,更是激发他创作的不竭的源泉。正如其在《自述》中所说:“经过丰富的人生经历后,希望能以我的真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写出我的感受。”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