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考古发现两千多年前的编织袋

  新华网西安12月8日专电(记者 冯国)普通人对日常装东西的编织袋或许并不陌生,可是两千多年前的“编织袋”呢?据最新考古研究发现,西汉张安世家族墓地中出土的原来命名为“竹笥”的器具,实际上是由芦苇做成的“编织袋”,这不禁让人对于芦苇的用途价值产生了新兴趣。

  据了解,考古人员今年4月份在清理西安南郊的张安世家族墓一未被盗的耳室时,意外发现了装着“山珍海味”的众多非金属器具,经多方专家现场察看初步认定为其中有古代竹木器中的“竹笥”。在制定保护方案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又委托多个研究机构对其“身份”进一步认定,目前其结果皆显示原来命名的“竹笥”,其实是由加工过的芦苇做成的“编织袋”,其做工可谓十分精细。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仲立说,“竹笥”是古代一种竹制盛器,目前经专家考证质地并非竹子,而是芦苇编制的盛器,内盛有果子、肉食、面食等。如此精美的“编织袋”在考古史上十分罕见,目前实验室的保护工作仍在进行之中。

  张安世是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的重臣,为汉武帝时期著名酷吏张汤之子,汉昭帝时封富平侯,汉宣帝时拜为大司马,是西汉后期重要的政治家。因家族延续时间长,曾被誉为“相国两百年”,其家族墓地经2000多年的变迁后,绝大多数墓葬均遭“洗劫”,目前只有一座小型“甲”字形墓未发现被盗痕迹。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