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Y.:收藏无捷径 入门需先精通一家

  编者按:W.Y.:原名刘九洲,雅昌艺术网论坛书画版版主,资深藏友。90年代开始收藏,有丰富的拍场经验,2011年秋季拍卖会,匡时拍卖专设“千载——八集堂藏书画专场”,22件拍品成功拍出21件,只一件流标,成交率高达95.45%,总成交3376.4万元人民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董其昌《西湖泛舟诗轴》  匡时2011秋拍以690万元成交


  盲从的喜欢


  雅昌艺术网:您收藏的初衷是什么?


  W.Y.:1993年读本科的时候,因为兴趣开始关注收藏,这个时期最主要的对象是林散之的书法。之所以选择林散之,是因为听某些重要人物提到林散之的重要性,开始是盲目的跟从。由于当时资金不充足,外加出版物很少,只能被迫到南京各大画廊看原作,当时的几家画廊,日常销售的林散之的作品在15件左右,条件还不错,看得作品多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2001年,我觉得林散之大部分的问题我都研究清楚了,结束了对他的研究。


  2001年,我离开《文汇报》去了美国,当时有一个研究宋代绘画的计划,但是我对这个计划不是很感兴趣。后来想为什么不研究明四家,而是宋代绘画,是因为明四家的面太宽泛,作品很分散,私人藏家也很多,作为个人研究者收集资料很困难,但是宋代书画,我清楚的知道大概就一千幅作品,它的边界是很清晰的。当我研究了四年之后,2005年,浙江大学出版社要做书画全集,我们形成很好的合作伙伴。海外部分特别是欧美部分,我是具体执行者,这个过程是一个有计划的过程,研究、收藏的过程,出发点肯定是兴趣,但如果没有理性的思考,就得不到提升。


  雅昌艺术网:对宋画研究的过程中,您的收获?


  W.Y.:研究过程中首页涉及到的是方法的问题。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收藏家很注重著录,因为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可以看到全世界所有博物馆收藏的宋代绘画,那个时候,宋代绘画刚刚从清宫流出来,每个人只能看到三、五张作品,这个时候完全凭画面本身的判断,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去查找著录。而现在,至少90%的宋代绘画的影像是清晰并公开的,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图像本身的判断和分析,下结论是否是宋画,图像分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优势。


  研究林散之解决入门问题


  雅昌艺术网:分享您研究林散之的心得


  W.Y.:研究林散之解决了我的入门问题。不管是研究艺术史还是进行书画投资,入门是一个槛,谢稚柳曾说:首先要精通一家。对林散之的研究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一件林散之的作品,我可以准备的判断出它创作的年代,看作品的内容本身就能判断真伪,我经常研究林散之各种细微的变化和不正常真迹之间产生的为题,这种研究给了我丰富的经验。以后不管是研究宋画还是其它,这种经验给我很大的帮助。


  我研究林散之的方法是图像,首先需要记住林散之的多件作品,尤其是林散之会把一首诗写很多遍,不同的年份,这种同题材不同时期的作品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做对比的时候很轻松,研究那几个字是如何变化的?最简单的案例掌握以后,在研究其它的就很容易,没有任何讨巧的方法,只有苦下功夫,对着作品一件件分析、研究。


  雅昌艺术网:对于作品的笔触及印章方面呢?


  W.Y.:印章我会注意,但是笔触这个很抽象,我素来不赞成用笔或者笔墨这个说法。笔墨是构成一件作品的重要因素,但是除了笔墨之外,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还有画家的情绪,甚至一些偶然因素,这些都不是笔墨能概括的,构成一件作品的几大元素之间笔墨是很重要,它像一个基调一样,但是对一件具体作品来讲,尤其是风格异常的作品,这个时候笔墨的作用是会下降的,如果是一件赝品,作假的人笔墨也不差,相反如果是一个不正常的真迹,笔墨往往会有些明显失误,笔墨是重要因素,但是要全面看待,千万不能指着一笔说这笔太好了一定真迹,这笔太差了一定不是真迹,没有那么简单。


  2011秋拍:精品化上升


  雅昌艺术网:你97年接触拍卖应该算是接触拍卖会比较早的,当时的拍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W.Y.:最主要的区别一是规模小,二是拍卖行没有影响力。90年代,中国的拍卖刚刚起步,还找不到一些资深的藏家。现在回头来看15年前的拍卖会,分量是不够的,绝不是大多数人所说的,过去拍卖会上全是好东西,现在没有好东西。其实是反过来的,现在的好东西才多,过去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价格也不高,藏家不愿意把藏品拿出来,市场不够刺激,当时想买东西是一定能买到,钱的问题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而现在不同了,没钱就没办法收藏。


  雅昌艺术网:97年涉足拍卖,对您来说,中国的拍卖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W.Y.:首先,拍卖行的规模变大了,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而是说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变大了,对文化的影响变大了,对喜欢书画的人的思想影响变大了。拍卖行的规模变大,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是我的视野变宽了,在选择拍品的时候,范围可以扩大到全球。几年前,几家拍卖行每季拍卖共计一千余件拍品,现在每一家拍卖行的图录编号都到三、四千,这意味着什么?比如,15年前,想收藏一件何绍基的作品,每季拍卖只有几张,能有一张中意的就了不得了,而现在不同,每季度至少50张,选择性和获得精品的机会远远大于15年前,这就是拍卖行规模变大带来的好处。


  其次,拍卖行的自律能力在不断提高,由于市场的波动,市场的真实反映,拍卖行的自律行为控制的比较严格,这个力量明显在加强。如果一家拍卖公司不把拍品选择好,只要一次,就会被市场淘汰,再大的拍卖行也一样,它的自律行为,不仅仅是真伪,即使是估价控制的不合理,也会带来明显的市场反应,艺术品市场太敏感。


  雅昌艺术网:您如何看待2011秋拍?


  W.Y.:目前来看,2011秋拍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精品化上升。按照市场规律,一个艺术家的普通作品与精品的价格应该有差别,而由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太火爆,价差一直没明显的表现出来,而这次,我的感觉是精品价格依然坚挺,并有上升,但是平庸的作品被淘汰的很严重。这就意味着,拍卖行不仅仅要注重拍品的量,更应注重拍品的品质,而对买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看标签得的买家和懂艺术的买家终于有差别了,必须懂艺术,才能买到精品。前几天香港佳士得拍卖的一张王铎的作品,没有任何的著录与出版,最终的成交价比有著录出版的还贵,这是令人吃惊的行为。买家的判断力在不断加强。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