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在海南方兴未艾
2011年8月27日,一个名为“海上浮莲”的艺术作品亮相上海浦东街头。该作品以8艘乌蓬船在10米高空拼装成一朵巨大的黑色莲花,人们仿佛置身在被海水覆盖后的海平面之下,旨在警示世人应尽可能减少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这种有别于雕塑、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被称为“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是英语“installation art”的意译。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来展现出一种新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是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空间特地设计和创作的艺术整体。
如果说,作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工具是语言,雕塑家创作工具是泥巴和刀,摄影师创作工具是镜头,音乐家创作工具是乐谱,那么,装置艺术家的创作工具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装置艺术在我国迅猛发展
装置艺术始于1960年代,短短几十年中,装置艺术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当代艺术中的时髦,在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专门的装置艺术美术馆,高校也开设了装置艺术课程。在西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中,装置艺术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装置艺术在1980代引入我国。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装置艺术越来越为众多的中国艺术家和民众所认识、理解、认可与接受。我国的装置艺术家在装置艺术探索中,分别对当下经验、文化迁徙、观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较有深度的挖掘与表现。
由于装置艺术多用观众熟知的材质来展现创意,体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相比雕塑、美术、音乐等传统艺术门类,装置艺术更加大众化和直观性。另外,装置艺术创作媒材的独特性,使其艺术表现力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国内女艺术家肖鲁早在1989年就创作装置作品《对话》。作品《对话》由两个电话亭和中间的一个红色电话组成。一对学生打扮的男女青年正在不同的电话亭打电话。艺术家试图通过这种逼真的手法揭示一种对话和交流的矛盾性。不仅仅体现了个人之间对话的困难和矛盾,同时也是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矛盾。在1980年代,电话亭在大城市中刚刚出现,它既是中国都市现代化的标志,也是中国人从家庭空间走进公共空间的象征。2006年,肖鲁的装置作品《对话》上拍于中国嘉德(微博),并以231万元成交,成为国内首件拍卖价逾百万的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品。
海南艺术家在装置艺术领域的探索
海南这个年轻的省份,装置艺术也方兴未艾。2001年,海南艺术家翁奋创作了反映中国城市化时期心理巨变的系列装置作品《骑墙》《鸟瞰》《观景台》等作品。画面都是一个少女骑在矮墙上(尽管背景是不同城市),望向远方没有边际的高楼大厦,远方如海市蜃楼的神话世界,可望而不可及。墙作为一种构图元素将画面一分为二,墙的这边是杂草丛生的原始境地,而那边是发达的,充满机会的城市。女孩骑在墙上眺望远方,带着朝圣的心理,而单薄背影又透出一种无所适从的惘然。从巨人一样的建筑与渺小无助的少女的对比中,隐喻着艺术家的思考:城市化能够解决我们的问题吗?
《骑墙》系列的背后是对中国城市发展的深入思考。翁奋对于家乡海南所经历过经济建设突然膨胀、顿然萎缩,始终有很深的感触,这也许是《骑墙》系列作品的创作灵感。
2005年,翁奋用鸡蛋蛋壳为材料创作了装置艺术作品《累卵计划》,翁奋动用上万颗去液整蛋蛋壳,构成了一个长8米、宽4米、高1米的城市建筑的缩微沙盘。所有的建筑造型都脱胎自一幅完整的50元人民币纸币的图案。在人民币平面图案上累积起来的蛋卵造型,恍如从人民币中生长起来的建筑森林,形象地组成了全球化条件下的一个中国式城市的模型。表达了艺术家对城市膨胀和全球化带来的享乐主义盛行的重重忧思。
如果说,翁奋表现的是后现代都市类艺术风格的装置艺术作品,其作品已经在美国、法国、西班牙、以色列、日本、韩国开设了作品展,那么,海南还活跃着一些用本土特色的材质,反映海南自然元素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在这个领域默默耕耘,将海南本土的特色元素融入装置艺术,装置艺术也同文学、戏剧一样,成为振兴海南地域文化的不可多得的手段之一。
本土原生态材质架构 海南装置艺术轮廓
近日,海南日报记者在澄迈红岭陶艺馆馆长余涛在海口石山的工作室里,见到一幅由余涛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由三面旧船木框围住的空间里,围住了一个泥墙,泥墙上散落着风格各异的残陶、瓦当,展现出一片古朴、沧桑的艺术生态景观。如果发挥想像,三面旧船木框分明又形成了一条海船的轮廓。预示着海南,这个曾被中原形容为“化外之地”的孤岛,曾经也闪耀着大海蓝色文明的光辉,令人回望在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
余涛认为,装置艺术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国内的装置艺术最初采用了模仿西方艺术家的这种路数,但在海南这个风光旖旎的自然环境里,不仅可以借鉴西方装置艺术,更可以选取本土的材质、本土的元素来展示海南的文化。
余涛告诉记者,海南本地适合做装置艺术的材质俯拾皆是。旧船木、旧房木、椰壳、贝壳、火山岩、黄蜡石,可谓就地取材,这些原生态的物品就可以构成海南装置艺术的轮廓,展现海南自然之美。
除了自然材质,海南本土独具特色的古陶瓷也是不可多得的装置艺术材质。海南收藏家、海南汉大文化艺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锐告诉记者,海南历来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沿海散落了大量的古陶瓷,也很能代表海南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因此,以海捞瓷作为装置艺术的材质,也很大程度上能发掘海南的地方特色元素。
张锐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目前,他正与北京中央美院的教授合作,以古陶瓷、古船为材质制作一个“梦回千年”的大型装置艺术项目。通过大量出自南海的古陶瓷美轮美奂的实物展示,艺术地再现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盛景,旨在唤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记者 陈岚桦)
世界装置艺术的发展阶段
1960年代,西方青年一代的艺术家们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之间的人为区分击碎,开始随意地运用一切他们所能想象到和所能利用的任何艺术手段和材料来进行表达。在这个大环境下,装置艺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由此形成。
1970年代,装置艺术开始出现社会意义强烈、政治倾向明显的作品。艺术家批评锋芒指向社会的弊病。如金霍斯的《州立医院》等一系列装置作品,呈现出了近似残酷的冷静来表现当代人的孤独。这一时期的装置艺术家们开始试验在作品中加入电影、电视和录像。这些新的视觉艺术手段的运用,使对于传统视觉艺术手段无法触及的领域得到了更好地探索。
1980年代至20世纪末,装置艺术的显著特点是电视和录像获得了更加广泛地使用,涉及的题材也不断开拓。同时,艺术题材更为广泛,它涉及了许多热点问题,例如环境保护、世界和平、多元文化、种族矛盾等。
到了21世纪,装置艺术伴随着当代艺术的迅猛发展,其前卫性、实验性、观念性甚至是荒谬性都愈发凸显,逐渐代替了百年来在艺术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架上艺术,成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创作的主要手段。世界各大美术院校纷纷开设装置艺术课程,它俨然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新艺术形式,其开放性、创造性、超前行、游离性、模糊性,迎合了21世纪人类表达和交流的基本需要,也成为人类自我探索的一种特殊手段。(陈辑)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