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关于鄢醒的创作
作者卢迎华(Carol Yinghua Lu)是生活在北京的艺术评论人和策展人,她也是杂志《frieze》的特邀撰稿人,并为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评委,最近被聘为 2012 年光州双年展艺术总监之一。
2011年1月15日,鄢醒(1986年生于中国重庆,生活和工作在中国北京)在我策划的一个展览中呈现了一个名为《DADDY项目》(2010)的行为作品。在这次令人心酸的呈现中,鄢醒面对着白墙站立,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他在单亲妈妈的照顾下成长的经历,向在场的观众坦露了自己曾经承受的家庭暴力、生活的巨大动荡感、来自家族的认同感及爱的缺失,以及在他整个生命历程中都不曾有过的父爱。开始这场讲述时,鄢醒把叙述的焦点放在了自己父亲的身上,甚至告诉我们父亲就在观众中;而随着他叙述的进行,我们才知道他所指的并非自己真正的父亲,而是一个他从未真实拥有、但无时不企盼的父亲形象。无疑,鄢醒是个出色的故事叙述者。也许是因为讲述的这一切都是他亲身的经历,或者是因为他的记忆力如此之强,表演过程中他没有尴尬的停顿或者词语的磕绊。他描述了与母亲之间不断的争吵和竞争关系,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如此激烈,他甚至曾被母亲刺伤过。鄢醒与母亲的男朋友也偶有暧昧关系;警察也常常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很难想象一个像鄢醒这样的年轻人已经经历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法想象的艰难和痛苦,还仍能像他现在这样保持着对生命的期望、追求而努力工作。
《DADDY 项目》这件私人而又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是鄢醒创作的最好的作品之一。他的另外一些更有力的作品也以自我指向为特征,把艺术家本人及其自身的经验和投射放置在对于关注力的审视和探讨的核心;同时,这也满足了他被观看、被倾听,以及被爱的本能欲求。
9月,鄢醒在北京麦勒画廊的首次个展中呈现的主要作品——《现实主义》(2011),可以说是他之前策划的名为《一个计划——教育》(2009)的项目的延伸讨论。2009年,鄢醒构思并发起了这一项目,邀请身边的朋友和艺术家创作一件反映教育的构成因素的作品,探讨每个人如何消费和内化从学校、媒体以及其它渠道获得的外部资源信息和教育。参与现场的有鄢醒本人和一组被他安插进观众中的演员,由他们和一件大型雕塑作品进行互动。这件雕塑的原型来源于一件制作于1577年、摆放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古典作品。在鄢醒想象中,他是“最完美、最性感、最优雅、最美妙的男性形象”的化身。制作这件用于展览的雕像使用的方法及风格沿用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训练体系,通过自然主义塑造理想造型的方式,塑造工人阶级和农民坚毅、不朽的形象。在行为表演现场,鄢醒和他邀请的演员将围绕着这座高达3.5米的石膏雕像呈现他自己精心编排过的动作。他们的表演看起来似乎是彼此随机地交头接耳讨论着什么事情,但演员是完全按照剧本的精确设计进行呈现。剧本以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撰写的《超现实主义宣言》(1924)为基础,鄢醒在这部宣言书页上做了阅注,写下自己对于宣言中涉及的问题的阐释、评论和思考。
按照编排,演员们将在现场互相讨论宣言中的内容,也会在表演过程中和观众聊天,向他们提问题。在这样的意见交换中,演员们要提出对于宣言内容的质疑或者认可,表达对其所宣称的东西的不满或者兴奋。鄢醒将在表演中扮演他自己,一个专业的艺术家,与演员和观众一道分享他对于展览中的这座雕像的想法和意见,以及他对艺术史的反思。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系统将在鄢醒的这个作品中直面相遇。两者的美学传统和世界观并非像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风马牛不相及。两种体系都在用它们各自的方式去表达关于人类欲望和野心的某种想象。它们无非是两种人类不断尝试的手段,以求更加理解世界的组成。这两种对于“艺术可以是什么”的意识形态阐释都在一般的艺术史叙事中获得了稳固的地位,把自身确立为一套艺术法则,旨在指导我们如何从宏观上理解艺术,并对艺术制作的过程产生影响。而鄢醒的这件作品是艺术家通过自身的实践试图检验自己与这些艺术权力话语的关系,消解它们的权威及其试图强加给艺术实践的影响。
鄢醒的另一件新近创作的作品《他们不在这里》(2010)是艺术家应某展览邀请在非常规展览空间里完成的一件作品。每位参展的艺术家都拥有对展览空间的决定权利,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作品,而不必在展览开幕日时在同一空间一同呈现。在此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项目的视频和图像记录。鄢醒让七个男子同处于某一酒店房间中共度了一个无聊的下午。按照计划,他们彼此间不得交流,尽管同时同地的在场,却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全神地投入到鄢醒分配的角色里。房间外面,一个写着“他们不在这里”的标签挂在门上;房间里面则设有三个固定机位和一台DV摄像机,记录作为导演这一情境的艺术家拍摄这七个年轻男子的过程。
我从来就没有在作品中露过面 ——关于鄢醒的创作
卢迎华vs鄢醒
卢迎华:请你先谈谈你的教育背景。
鄢醒: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小学到大学学历完整。
卢迎华:最早认识你的创作是通过刘鼎的介绍,他给我看了你的网站,虽然我们当时都不认识你,但对你在学校里创作的一些装置和照片作品的趣味和气息产生了兴趣,能否谈谈在重庆时的工作状态吗?谈谈你当时的语境?我知道你是挺格格不入的。
鄢醒:没记错的话我们是去年四月在站台中国的“丛林”展上第一次见面的吧。我在重庆出生,念书,学习,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好像谈不上工作状态。四川美术学院有一个其他学校可能都没有的尴尬的“优势”,四年来学生(有可能是我这样的学生)基本处于放养状态任其自然生长。那个环境我很适应,我早就习惯了自我教育,自我思考,自我完善,不过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自我浸淫。我这样的学生比较麻烦,还比较爱来事儿,大二的时候我们自己在学校策划了一个展览,老师也不来看,估计觉得我们没戏吧,瞎折腾。这种状况上的“格格不入”不是我刻意为了塑造某种态度,但自上而下,你跟几乎所有的人知识结构不对等,他们还怀揣着不知者无畏的心态横行霸道。我坚信自己是一个好学生,对无知鄙夷,而我还是一个勤奋的学生,对我想要完成的事孜孜不倦,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与他们争论,我也会死磕到底。所幸,我还是走吧。
卢迎华:你是哪年搬来北京的?为什么会搬来?
鄢醒:我毕业一个月就搬来北京了。北上最大的愿望是想要成为一个好艺术家。我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北京是不二之地嘛。
卢迎华:在北京,你的创作产生了一些什么变化?
鄢醒:北京给我提供了很多机会,这让我能在每个环节上去叩问自己的创作。这种变化比较难判断。原因可能有两点,首先我不是一个相信灵感(灵光)的艺术家,这就把我每件作品中那些大相径庭的突兀感降低了;其次,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的艺术家,所以我对自己的变化不是那么敏感。变化肯定是有的,可能比较细微,长久以来我对所有的“革命”“改变”“颠覆”嗤之以鼻,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处于一个模糊的中间地带,它们的关系仅存于“微调”的默契。
卢迎华:很多人了解你的创作是从“DADDY项目”(2011年1月)开始的,“DADDY项目”是一个自述性的作品,刘鼎曾经说,“艺术家有时需要敞露心扉。”你觉得这是不是你的初衷?为什么会选择以表演,背对着观众,既有自述,又有歌唱的方式来表演?
鄢醒:“敞露心扉”不是我的初衷,初衷这个提法对我来说还是有些“灵光性”,至少有个可验的步骤。这件作品在很多方面上是我创作的一个例外,包括当时给你的展览方案里,也没有展现足够多的细节。这也许是行为现场不可替代的魅力。我选择“表演性”的表演使用的是一个“更为进步的身体”,这个身体里包含了很多编码,这些编码通过一系列神秘而富有弹性的方式连接起来。这样说可能有些飘渺,我尽量在让自己作品中的每一个材料“降级”,让观念降级,表演降级,叙述降级。我希望我的作品提供给大家一个参考,如何去定义“表演”。另外,我也相信命运本身。
卢迎华:“现实主义”是“DADDY项目”之后不久的创作,我们看到了一些连贯性,虽然“现实主义”中加入了雕塑、其他的表演者,但你自己仍然在表演中保持中心的角色,而且同样在表演中有歌唱的部分,而且唱的都是邓丽君的歌曲,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歌曲?为什么需要演唱?
鄢醒:我在“DADDY项目”里演唱过《天涯歌女》,“现实主义”里我一共演唱了11首邓丽君的歌,这些歌的顺序,演唱的情绪,贯穿始终的“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全在这件作品里。这是另外一个通道,一个关乎浪漫主义的小调,支撑着人们对艺术所有的想象。我在“现实主义”这件作品里借鉴了我在写作上的努力和实践,我试图采用几个段落的编排来达到一种叙述上的合理,我也在尝试着一个丰富的叙述,一个第三人称的叙述,它既不同于全角视点,也不同于第一人称的内视点。
卢迎华:很多人谈论你的创作,都爱从你的性取向作为讨论的基础,我觉得当然这是你的一部分,但在我看来,你的创作并不关乎性取向,却涉及了很多艺术本身的问题和作为艺术家的工作的问题,特别是“现实主义”,是对艺术,艺术的秩序,我们对于艺术的投射一次很有温度和饱满的讨论。当然我们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我想了解的是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创作的。
鄢醒:我的性取向是我与生俱来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对它既不感到兴奋,也不感到不幸。这个问题如果谈到作品中的“自我”,我想说的是,我从来就没有在作品中露过面,我对期盼中的那个自我还远远未能如愿。我希望自己成为一处出处,我在乎我的观众,我只为少部分和我一样能量庞大的观众“服务”,对他们的预期判断也在回馈着我自己对创作的判断。
卢迎华:阅读和写作是你创作和工作重要的一部分,你喜欢怎样的作家?
鄢醒:我要澄清的是,写作不会成为我的工作。我对自己性格的判断让我清楚的意识到,我在写作上离自己期望的高点太远,也错过了良性训练的最佳时期,追都追不上,纯属没戏。我17岁以前写诗,现羞于重提,早就放弃了。当然,我有不少喜欢的作家,纪德,福楼拜,海明威,西蒙,残雪等等。纪德可能是我最着迷的作家。他是文学史上最后一位古典大师。比如说他的“古典性”,这些大家可能没有兴趣研究的部分,是我着迷的前提,他所有行文中蔓延开来的轻触质感;包括他对“个性”的不啻;对所有作家妄图以独特性在历史长河留下孤影的不屑;他对“现代性”的客观预言;他退位到一个更为浩瀚的“属性”层面,经常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
卢迎华:谈谈你所喜欢的艺术家和创作。
鄢醒:很多,艺术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委拉斯开兹算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他画和不画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就是他在那里,你看着这些作品会激动兴奋,脑电波会蠢蠢欲动,惴惴不安。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