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徐冰、刘小东谈中国当代艺术

  “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在我面前,他们直接影响着我。”对画家刘小东而言,艺术创作的方式有很多种,他选择直接参与世界的生活。


  在首届中美文化艺术论坛上,画家徐冰和刘小东在谈及各自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时,虽然观点各有千秋,却不约而同都指向变动中的中国。


  “我生活在这个时代,我要表达出来”


  中国有句古话:“水至清则无鱼”。在刘小东看来,中国是一潭有点看不太清楚的水,但里面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鱼。


  “艺术家是应该扎下水去,还是在岸上冷静观看?”刘小东选择了前者,因为这是他的灵感来源和艺术方向。


  2007年,刘小东的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拍出2200万元,创下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拍卖纪录。而电影导演贾樟柯则用镜头拍下了这位画家的整个创作过程,成为其纪录片《东》的主要内容。


  从三峡、青海、西藏到辽宁老家即将倒闭的国有工厂,刘小东一直关注着这些能高度反映社会变迁的地域。在不可阻挡的社会变迁中,每个人如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每个家庭如何面对大环境的剧变?刘小东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这个时代。


  “这个历史阶段很快就会过去。我所能做的,就是参与到这些人的生活中,把他们画出来,同时再请一些电影人把他们拍下来。”刘小东说。


  与进行纯方法研究的艺术家不同,刘小东觉得自己应该像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一样,和这个时代共同度过,把这个时代交代清楚。“我生活在这个时代,我要表达出来。”


  “中国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验性的地方”


  对于旅美18年,4年前才从美国回到国内的徐冰而言,在今天的世界上,中国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验性的地方。


  在徐冰眼中,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层次性和问题的复杂化带来了许多“不清楚”的空间地带,因为它的“不清楚”,所以它带给艺术家的启发是无限的。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徐冰创作了成名作《天书》系列,他亲自设计刻印了数千个“新汉字”,以图像性、符号性等议题深刻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1990年,徐冰接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邀请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


  “我去美国的目的,就是想要了解当代艺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搞清楚为什么作为一个其他文化背景的艺术家进入西方主流系统这么难?”徐冰说。经过多年的尝试,他了解了这个系统的成功之处和它的弊病。


  回国后,徐冰从独立艺术家变身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艺术圈存在的很多特殊现象再次引发了他的思考,比如,为什么很多中国艺术家在短时间内就成为国际瞩目的艺术家?


  他很快发现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艺术是意识形态最敏感部分的反映,由于中国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所以国际文化界也对当代中国艺术倍加关注。


  “事实上,很多人对中国绘画的兴趣很大程度在于作品反映出的关于中国的信息和关于中国的景观,而并不是关于艺术本身。”徐冰说。


  在徐冰看来,在今天的中国,在艺术语言上真正有贡献的艺术家还非常少,中国的艺术家还有很多路要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