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生命深处的感动——专访国画家、摄影家李小可

【在线展览】藏迹——李小可版画作品展


【相关新闻】“藏迹——李小可版画作品展”北京画院开幕


     Li Xiaoke exhibition: 'Steps in Tibet'


      视频:臧迹——李小可版画作品赏析   


  声明:本文版权归雅昌艺术网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雅昌艺术网”字样,纸媒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画家李小可在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郭志霞) 2011年11月13日上午10时30分,“藏迹——李小可版画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沉静却充满激情的版画作品令现场观众不得不为艺术家对于藏地、藏人那种独有的敬仰而感动。


  此次展出的版画作品均来源于李小可近三十年来数十次深入藏区的摄影作品,他在近万张“藏迹”照片中完成了现场的100多幅版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家探索版画语言再现那些充满灵动与激情画面的全过程,而这些激情不仅从艺术家的版画作品中可以感受得到,还有现场摆放的经幡以及其他藏器也可以感受到李小可对藏族的那份深厚感情。


  在展览开幕式之后,雅昌艺术网专访了艺术家李小可先生。


  用版画表达对藏区精神的崇敬


  雅昌艺术网:从1988年到现在坚持每年都去一趟西藏,那么您觉得在当初去拍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说今后会有这个版画展览?


  李小可:没有,实际拍的时候只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主要还是为我的创作,同时我也是一个摄影爱好者,等于双重的艺术家,主要是水墨的创作,但实际上自己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这是采集的另外一种方式,但是这个方式实际上也帮助加强一种在艺术界的视觉的记忆。因为视觉记忆,就是中国写意画会有一些靠记忆,但是有一些很深入的东西,很多的东西仅仅是靠这种记忆不够。在讲述的时候,视觉形象的感动会逐渐弱化,所以借助摄影的条件和体验结合起来,这个当时还是为水墨创作做基础,并没有想到版画的创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喜悦》


  雅昌艺术网:最后是怎么想到做成版画的?


  李小可:版画这个东西我积累多了,就是拍了近万张的小片,早期的照片是胶片,后来到近几年数码的发展也有一些数字的照片,有另外一个机缘就是我们自己有一个可创版画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很多年了,因为给我父亲复制一些资料,我自己也做一些资料的采集,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后来我们就想到这个,因为有这个资源,后来这种想法,就是要把它作为一种计划,不停留在照片上,把它变成一个纸上,这个纸不是一般的工业用纸,而是一种手工的。


  雅昌艺术网: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李小可:这个想法实际上是一个另外的一种艺术创作,实际上我也想把这个东西,实际有被西藏的行为所感动。就是他把这个东西刻在石头、经文、佛像,或者印在经幡上,这个实际上是表现藏人对宗教、对生活、对理想的一个崇敬的表达,这个表达是无声的,就是很有量的。所以我想把这种感动转换成一个版画的东西,而这个版画过去这个东西作为宗教文化,它是以宗教为主的,实际上我们这个版画是以人为主,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包含着人们对于信仰的追求,一种坚持,包括人的一种精神,有这层意思。但是随着创作的开始连续,可能艺术创作语言会越来越完善,最终我们也不脱离我们对人的那种感动的表现。


  雅昌艺术网:最终的主题还是放在人上?


  李小可:人的心灵包括生命和生命状态,同时在里头也含着我们对这个东西的一种感知和感悟或者是感动,所以它是一个双重性。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途中》  


  触动生命深处的感动


  雅昌艺术网:听说您今天展出的这些版画都是从一万多幅照片中遴选出来的?


  李小可:这一万多张是我创作的视觉元素,就是挑最能够表现或者最有代表性的照片。因为这里头还有一个是痕迹,一个是符号,就是这个痕迹符号又不完全是抽象,它实际上是具体的,所以这个痕迹的概念,就说好像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书中写的那样,他开始的引子是在巴黎圣母院的教堂上看到有人刻了一个字母在那儿,他为什么要刻?实际上他背后隐藏着很多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做这个痕迹也是,就是人们看到也能看到他像藏地的自然、文化、人、灵魂、生命包括宗教文化隐藏在里头的活动,所以有这么一个东西。当然开始艺术手段可能还不那么完善,随着我们的创作深入,可能我们在艺术表现的简洁度、语言的丰富性或者板块语言的运用会逐渐完善。


  雅昌艺术网:您刚才也提到了您此次的艺术创作最终关注的还是人的生命状态,在您与藏区的人,年轻人或者牧民交流的时候,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还有没有什么遗憾的地方?


  李小可:印象深刻的感觉,我觉得是包含着一种整体的感觉,这种整体感觉可能瞬间即去。我记得第一次到拉萨,在布达拉宫后山龙王潭有很多朝圣的人,在那个树之间挂着经幡,当时正好是秋天,秋天金黄色的树叶在那儿,有一些朝圣的老人、年轻人,男人汉子,有几个年轻的少女大概16、17岁,一看是从草原或者是康巴来的,她的衣服磨损得很厉害,但是很粗犷。


  一个女孩穿着那么粗犷的衣服,在她们朝圣的路途当中可能钱花完了,就跟我们说能不能给一点钱,我们就给了。回过头再看,感觉她的心里把你当做一个亲人或者是父母、长辈、叔叔这种,她并没有说我有一种卑微的乞讨的感觉。我拍了这个东西,看到照片里她的眼神里头放射出来的是一种特别阳光的目光,这个照片实际上拍出之后,我们后来做成版画后很多人看到都会有一种感动,从她们的眼神、从作品里能够看到。很多艺术家、普通人、企业家、外国的专家等等都被这种生命状态而感动。


  另外比如说过去在扎什伦布寺“晒佛”活动,这是一个宗教仪式。讲经讲完后,很多僧人从楼梯上、从寺院里头走出来,走下来的时候一个岁数很大的老僧人,走路脚走得不大方便,一个年轻的僧人穿着袈裟扶着他,他的眼神很淡定很虔诚。实际上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同时又充满着人性、人之间对前辈、对长者的尊敬、爱护、保护。照片洗出来后,我们都被这种相互扶持所感动。


  另外一个照片叫《手足情》,也是寺院的法会完了以后僧人出来,可能有家乡的老人,很小的弟弟,看着自己的兄弟在那儿。他看到的时候,眼睛有一种感慨,甚至掉泪的感觉,低着头,而且人就看着他,老人在旁边,这些场景不是说我要找一个很奇特、很大或者很什么的,实际是生活里头能触动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包括刚才我讲大昭寺里拍的那个僧人作品叫《往事岁月》,最后我想可能是一个选择和信仰,里面也带有宿命。


  那个僧人看着外边的眼神,他一生十几岁就进去,今天都已经60岁,天天做着相同的事情,诵经也好、念经也好、学习也好,到今天已经变成老人了,他回想到自己往事和岁月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想法。当时自己会感觉多少有一种宿命的感觉,实际上回头又想这是他人生的选择,也是他人生选择的一种信仰,他可能觉得没有什么,他很自然,这个实际上也是让人感动的。


  诸如这种东西非常多。今年冬天去做“大美西藏”展览前我也到了拉萨,到布达拉宫上看从四川甘孜到那儿朝圣的人,他们十几二十个人在那儿。实际上他们是从去年的九十月份从家开始,但是他们不是走,是磕长头,一步一磕走到拉萨,到这儿是6个月的时间。你看他们对待生活、对待自然的严峻、寒冷他们有一种一往无前的状态,这种状态实际上你要去体悟会有感动。像那种说要去藏区或者下去采风坐着巡洋舰还有氧气、还有药,到那儿觉得就不行了。但是你看当地人生活在那儿,你要真正去挖掘他们的生活和心理、他们的精神是什么,这会有一种感动。把这个感动转换成一个艺术语言更好一点,更有力。


  雅昌艺术网:在您的观点里,他们这样做终极在追求一个什么?对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有什么启示吗?


  李小可:他们有一种宗教上的追求或者是一种轮回,或者是对宗教的一种崇拜,他这个不完全是一种利益上的追求,对于他们来讲是一种心灵的洗刷,并不是说因为这个我要赚多少钱。因为他们走了6个月后,到了那儿是要把他的钱供出来。在藏族的寺院里头,不仅仅有佛祖,还有各个阶段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发明文字的、医药的等等。这种感恩对做出贡献人的一种崇敬或者是对于内心理念的一种坚持是我们当代物质社会特别缺乏的。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现场  


  藏区艺术家的坚持是一种启示


  雅昌艺术网:藏区的艺术家和咱们内陆的艺术家对他们绘画艺术有什么不同的认识?


  李小可:过去的藏族艺术是以宗教文化为主的,他基本上附属于宗教文化,宗教文化包括唐卡、壁画,一些图腾,包括一些寺院里头的佛像或者是这种视觉,包括建筑上有一些壁画或者是宗教内容的东西。但是在宗教内容里头也体现了包括佛祖一生的生活景象,也包含着一些自然的景象,生活、放牧、仪式、建筑,包括对西藏所有建筑群的表现,这种表现实际上是一种很特殊的方式,不是一种非常写实的,带有一种象征性,这些东西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视觉的经验,包括材料的运用,表现的方式,绘画的语言,实际上有一套非常灿烂、完整的经验。近几年有一部分艺术家注重于藏传文化的传承、挖掘、研究。


  这个东西如果不挖掘、没有传承它会失传,包括有一些壁画。比如前几年布达拉宫的维修,维修的时候也派了内地的一些艺术家,但是对西藏这么一个特殊的环境下的特殊工艺他是了解不够,所以可能维修完了五年六年以后那些壁画都已经反色了。实际上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工艺,考虑到它的墙壁、海拔高度的气候、空气,和它使用的颜料,和上色的方式都是有传承的,而不是说我有造型能力能把它画出来就行,这是一个教训。现在他们一些唐卡画师、壁画画师也都在要研究、发掘这个东西。


  另外一个是由于和平解放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西藏地区就逐渐产生了一些当代的绘画,实际上就是把这种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家个人对生活、对时代的感受转换成一个更具个人化表现的绘画,当然这个绘画的产生跟西藏艺术院校的建立和一些内地艺术家的进入,到那儿采风,逐渐地形成了西藏当代的画家。也包括一些画家像韩书力、余友心,他们也和藏族一些画家巴马扎西、边巴、拉巴次仁等等形成了一个以布画为主,但是又有藏地本源文化精神,又和个人化、生活化连接的作品,还有油画、水彩其它画种也发展起来了。


  而之前包括吴冠中、董希文、吴作人、潘世勋、陈丹青这些艺术家都做了很多具有经典和代表性的艺术创作,近年以后也有一些更新的年轻艺术家,对西藏这块土地的一个独立思考,他们也有一些比较前卫性的,包括装置,包括一些前卫性的作品。


  雅昌艺术网:藏族文化或者是藏族艺术排他性是不是很强,相对汉文化来说?


  李小可:我做过“大美西藏”等两次有关藏区的展览,实际上跟他们有一定的深度交往和交流。我觉得他们的坚持性很强,但是不见得有排他性,包括巴马扎西也从西方文化当中吸取了一些营养,从汉文化当中水墨吸取营养,包括当代的抽象或是表现都有,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坚持自己两个东西,一个是自己的文化精神,这是一;第二,坚持心灵表现的纯洁性和不浮躁,这个是目前我觉得是他们所特有的,当然内地的艺术家过于市场以后相对比较浮躁,但现在看到还是有一些心灵的表现,所以藏区艺术家的那种坚持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启示。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他们》
  


  不妨去远处体验一种安宁和神圣


  雅昌艺术网:当登上珠峰的时候,您在那一刻想到的是什么?


  李小可:到了珠峰以后实际上是有一种感动,因为它终究是世界最高的地方。它有一种自然无声的瑰丽行为,同时也有一种苍严、严酷,因为它海拔高或者有寒冷、有黑夜。当你站到一个最高的地方,你如何看待你和这个世界和自然的时候?应该特别摆正这种关系,不要过于自己膨胀,就是要对这个世界、对这个自然要有一种崇敬或者是有一种感恩,也有一种无限的尊敬。因为你到了珠峰,到了冈仁波齐的时候,如果让你下跪,可能你有一种会下跪的感觉,人们看的不仅仅是自然,可能是包含着自然、心灵和精神的一个偶像的崇拜物,很多印度的、藏族的、尼泊尔的朝圣者,他们不一定是祈求个人的一种利益,而是对于圣洁的一种祈求。


  这个东西实际上可能是人生随着物质社会慢慢所缺少的东西,人们要不远万里到那儿去看一下,去朝圣、去体会一下,没有喧嚣、没有繁华的一种安宁和神圣。


  雅昌艺术网:看了您的作品和拍摄的图片后,可能就会有很多人受影响去西藏,对他们,您有什么提醒或叮嘱的地方?


  李小可:我觉得去不要仅仅作为一种猎奇,也不要仅仅当做一般性的旅游,实际上要变成一种体验和感悟,就是你去感悟。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包括拉萨它已经变成一个现代化、城市化非常繁华的一个城市,但是你要去体验他们的这种精神和人们对精神的坚持以及这种自然环境里头的一种精神力量,肯定他在羊八井也好,在纳木措也好,在珠峰也好,或者在哪个寺院,他还有他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所产生的另外的一些东西。


  另外也不要用内地这种世俗的眼光、猎奇的眼光去看,应该带着一种尊敬或者是崇敬的态度去看待西藏的文化和他的人的这种生命状态、生活状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