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赌石叫价过千万 专家称有悖传统玉石文化

  苏州市近日举办的玉石文化节上,大量来自缅甸的“赌石”在观前文化市场展出,吸引了数百市民前往。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或黑或白的石块,动辄开价数十万,其中一块牛津字典般大小的翡翠原石竟标价1400万,令人咋舌,过往市民几无问津者。

  赌石交易风险大,买家需有心理准备

  赌石文化节相关负责人郑光明向记者展示了部分“赌石”。他小心地在那块标价1400万的原石上喷了些水,然后用一只普通的手电筒照在石头上,一股神秘的幽绿立刻呈现在灯光下,通透无比。“这基本上已经是一块明料,可以确定它的品种以及‘水头(通透度)’,一般来说‘水头’越高,品质越好。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毫无风险。”郑光明解释说,这块石头的价值还要取决于切开后翡翠的形状大小等要素。

  据郑光明介绍,“赌石”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有一层风化皮包裹着,买家不能一眼看出“庐山”真面目,也没有一种仪器能够通过这层外壳很快判断出其内是“宝玉”还是“败絮”,因而买卖风险很大,买家需要做好“一刀穷、一刀富”的心理准备。

  玩“赌石”有悖苏式传统玉文化

  “赌石”是一种“刺激”的翡翠交易方式,市民们对它的关注大多数出于好奇心,若真要参与其中,是否值得?记者就此采访了苏州玉石行业协会秘书长胡立人,他明确表示不提倡。

  “玩‘赌石’有悖玉石文化。”胡立人称,“苏州受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影响,三千年前就形成了其特有的玉石文化。到了今天,苏州地区的玉石爱好者少则60万,他们的兴趣绝不是利用‘投机’获得利益,而是使用代代相传的玉石语言进行交流,并从中汲取更多的文化养分。” (王玲玲)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