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开发秦皇陵计划遭质疑

  面对外界对影像开发秦皇陵观点的质疑,该方案设计人,痕迹考古学者赵成文表示,影像开发并非大规模发掘秦皇陵,而是搜集秦皇陵地宫的影像资料,记录地宫原貌,避免实地发掘可能对文物造成的破坏。


  赵成文10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陵内搜集影像的考古人员只需要2人,借助目前的航天技术和潜艇技术,可以做到不破坏陵内环境。


  赵成文今年6月首次提出影像开发秦皇陵:将专业考古人员送入秦始皇陵地宫进行测绘和影像采集,并对内部温度、湿度进行监测。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绘制立体的地宫结构布局图,复原秦始皇陵地宫的原貌,然后根据影像资料论证在地面复制一座秦皇陵的可行性。


  该观点提出后在考古界内引发了不小争议。支持者认为,秦皇陵迟迟得不到开发很可能会导致陵内的文物遭到破坏;与之相反的声音则对发掘过程是否会破坏秦皇陵文物表示担忧。


  网络评论人士姜伯静撰文指出,赵成文提出的影像开发一说,是为了避讳文物保护思潮而采取的折中方式,实际上与主张发掘一派没有太大区别,“闹了半天,人还得进去,与破坏性的发掘有何不同?”


  对此,赵成文解释,自己提出的这套方案核心就是“无伤”。“影像发掘不等同于传统的文物发掘,不需要大规模进入陵内发掘文物,仅需要两名考古人员入陵测绘。在整个过程中,入陵人员只进行搜集图像工作,并不会对文物进行“真正的”发掘。


  对于考古界争论多年的对秦皇陵“开发即是破坏”这一说法,赵成文也有不同的观点:不开发等于保护是错误的,文物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发生自然腐变。此外,不开发也使得秦皇陵长期面临被盗的风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