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版”从张晓刚“波普风”看中国“前卫”艺术
2006年,是中国当代“前卫”艺术市场的“张晓刚年”:从3月30日纽约苏富比春拍中《血缘:同志第120号》拍至98万美元,到11月2日香港佳士得秋拍上《天安门》拍至1800万港元,期间上拍的41件作品中,超过百万人民币的29件。然而,作为1992年“广州中国艺术双年展”推向市场的“前卫”艺术样式,张晓刚的“波普画风”依然饱受“翻版说”的困扰。在市场的热捧和批评的冷嘲之际,检视其“翻.和其“版”,显然很有必要。
“拿来”——从“技”到“艺”的有益选择
张晓刚被艺术市场广为关注的“大家庭系列”,遭遇到最强烈的指责是翻“西方现代艺术”之“版”。
毋庸讳言,张晓刚的“政治波普”样式,确实借助了来自美国的“波普”。1985年美国波普艺术家劳申柏举办北京个展后,国内的波普风气大盛,张晓刚许多创作中具有的“波普”特征就在其影响之列。然而,以当代艺术的对抗姿态出现的中国“波普”,处于特定的中国文化“语境”之中,它所采用的“现成品”概念,与以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为基础的美国“波普”原型相去甚远。
作为源头的美国“波普艺术”,在样式上突破了现代主义的规范,直接开掘大众文化的图像资源,以具象的形式直接表达艺术家对社会和现实的评价,其“现成品”的意义在于直观反映现代商业和传媒中的视觉经验。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艺术家从西方“拿来”的众多文化观念和文化元素,具有更多的“前卫”意义和批判色彩,其价值在于从语言上彻底推翻“革命的”伪现实主义。中国艺术家在初读劳申柏的时候,并没有读出消费文化,而是单纯借用了其“直接搬用”现成品的形式外壳。“波普艺术’现成品观念的冲击,使中国艺术家们第一次走出架上绘画,认识到绘画以外的语言方式。
1985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上,获得一等奖的张俊的《1976年4月5日》直接采用现成照片。但稍后,表层的西方“波普”技术也被进行了偷换,大多数中国“波普”画家所采用的学院派油画和版画技法,与美国波普的大型丝网版画印制大相径庭。1992年“广州中国艺术双年展”上,张晓刚的双联华《创世纪》就是油画和波普的结合,画面背景中一排陈旧的黑白照片实际是油材料手绘仿制的。这里,画家只是有效地吸取了“波普艺术”的反叛性内核,“搬用”历史照片的目的,在于用政治符号传达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反映当代生活与历史、文化的关联。作为,“85美术新潮”主体的美术院校毕业生们,对非理性的“波普’原型有意误读后,利用写实技巧,便捷地转向了理性的超现实主义。
西方艺术观念和形态反映着西方工业化时期的意识形态,不可能直接“翻版”到中国的现实和文化之中,其意义是为中国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虽然在艺术语言上张晓刚的“波普”并无太多的原创意义,但由于中国“前卫”艺术的根本出发点是主张人性的、真实的现实主义,肩负“社会——文化批判”和“语言批判”的双重任务。所以,作为“85美术运动”的主将之一,其所代表的“政治波普”在对抗传统文化、审视人生处境中具有的进步意义不可否认。与历史上无数次借鉴异域文明一样,张晓刚诸多作品中保留的美国波普“现成品复制”观念,是把西方现代手法“拿来”到本土的历史情境中,在强调艺术对现实的干预和批判功能的同时,加重艺术语言的历史感与容量感,完成了从“技”到“艺”的转化。这种“中国式波普”在社会学意义和艺术史意义上的创造,显然要比单纯的形式创新更高一筹。
“中国图式”——从“境”到“意”的有效装换
对张晓刚“波普”画风的另一个责难是,采用平涂技术直接搬用照片,“翻”流行图像之“版”。并且,随着近年张晓刚在西方市场的火爆,尤为怀疑其所“翻版”的中国符号,是否具有作品语境与当代社会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是否成为了满足西方“后殖民”期待视野的“中国标签”?
的确,张晓刚的许多创作中挪用了公共图像,比如在纽约苏富比2006年春拍走红的“大家庭”系列,模仿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的家庭照,有悖于油画传统意义上的原创性标准,颇具抄袭和重复之嫌。然而,只要稍具批判意识并切入大众文化,就不难发现画家对现成历史图像的借用,为中国当代文化提供了新的阅读线索。张晓刚90年代初开始的《大家庭》,取法于德国李希特对历史照片进行的二度创作,撮合了照相机观看效果和传统油画的手绘方法。画家以家庭和50年代旧照片为母题,借用中国照相馆的“标准像”和“集体照”,以幽默的形式反思“千人一面”、“万众一心”时代,并以“红斑”和“红线”,象征以政治同盟为纽带的“血缘”关系。实际上,作为主线的旧照片,只是提供了关于过去与现在、个体与社会、个人与家庭的记忆链条和情境。画家的本意是在中国新都市文明与农业时代的记忆之间,呈现一种伤感的历史经验和身份反省,作为一种文化材料和视觉符号,其中不仅包涵画家个人际遇的激情或失落,也蕴藏着国民集体记忆中,个性依附于传统社会架构时的凄然和无助。正是1989年后以张晓刚、王广义为首的“政治波普”,结束了中国艺术家对大而无当的西方哲学问题、西方现代思潮和西方艺术形式的关注,转向了国人真实的生存空间。画家以幽默的方式对政治情结的自我消解,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了自觉和自律,标志着艺术家对当下问题的反应更加趋近中国现实。
张晓刚的绘画,在本质上与“西南川渝群体”彰显的“伤痕”和“乡土”意识一致。虽然他不同于高小华的《为什么》、程丛林的《一九六八年x月x日,雪》、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以及罗中立的《父亲》所采用的“现实主义”手法,但以老照片为题材的若干个系列,直面现实的个体状况、现实的生命存在意义,不仅反映了当代的视觉经验,也同样体现了宏大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对民生和社会的历史使命感,与“文以载道”的中国文化传统相承。张晓刚的生命意识和神秘气氛,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叶永青等一起成立“西南艺术群体”时贯注下来,世纪末城市的不断突变、记忆的不断遭劫,带给画家的飘泊感和迷茫在“失忆与记忆”系列中显现。作品中女孩“好像在看什么,又好像没看什么”的白日梦眼神,疏离了“大家庭”的集体历史记忆,超脱了对“文革”人性伤害的批判,这些选材和表现中日益凸出的自我和个性,正在拓展“政治波普”的狭隘语境,是其表现主义手法的进一步中国化和现实化。
实际上,图像是否复制、颜料是否平涂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其中能否具有中国情节和中国图式。张晓刚的绘画依赖摄影图像获取的符号,只是超越现实的波普之“境”,其“意”在与利用公共图像与现实之间隐含的“荒谬”,反洗当下的生存状态。联结图之“境像”与图之“意向”,正是其原创性所在。
“符号”——从艺术价值到市场价值
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后,中国艺术家从反叛传统转型,跻身于当代艺术交流的国际背景中,寻找自己的创作独特性。王林和张晓刚等提出的“89 后艺术”概念,明确了90年代国际交流背景下,中国艺术应该追求的价值,又于1993年共同举办了“中国经验画展”。之后,张颂仁联合栗宪庭策划了“后89中国现代艺术展”,并决定代理张晓刚作品。不久,张晓刚以家族和旧照片为母体的作品先后参加了“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第2届亚太地区当代美术三年展”以及西班牙、德国、葡萄牙、芬兰、比利时、韩国等地的重要展览。“政治波普”成为张颂仁推出的中国艺术的代表样式,张晓刚的“波普风”也成为易于被欧美艺术机构和收藏家认可的符号,西方市场的重视和认可,为中国当代艺术创造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如果说陈逸飞发现了国际市场期待的“中国符号”——老上海、仕女、小桥流水,成为备受欢迎的“浪漫的写实主义者”,那么,张晓刚则创造了另一个“中国符号”——细腻淡雅、忧伤木然的家庭老照片图式。尽管某些不乏冷战意味的西方评论家,过于关注张晓刚等“政治波普”绘画中的政治内容,但更多西方藏家所青睐的是作品中“有趣的文化感”和.“独特的个人风格”。由海外艺术机构推动形成的市场高价,也恰好说明了画家所操持的中国符号决非“照抄”或“照搬”。
从2005年起,张晓刚作品在拍卖市场异常活跃。佳士得2006秋拍“亚洲当代艺术专场”的成交价目表中,张晓刚的作品不仅占据前十名中的5个席位,而且独占前三甲。对层出不穷的高价,不只保守传统价值观的批评者大为惊诧,即使画家本人也颇为疑惑。当张晓刚得知《血缘:同志第120号》拍出了高价后,第一感觉是“疯掉了”。拍场上的财富指数,把画家从卖100美元时的“踏实感”改变为卖100万美元时的“虚幻感”。伴随市场中“齐白石不敌张晓刚”的惊呼,藏家对全球盛行的“中国概念”也顾虑重重:当代“新锐”们今后到底如何定格?中国当代艺术能否成为亚洲当代艺术的领跑者?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因为艺术市场是出于资本运作树要的经济行为.所以在迅猛的消费时代.作品进入市场后的一切遭遇完全受控于资本和资本的支撑者。火爆的拍卖场和接连刷新的价格纪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艺术购藏的自主性和多元化。当代艺术市场越来越成为买方市场,购藏者可以完全自由地选取钟爱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可以完全自主地用价格将“艺术符号”从艺术价值实现为市场价值。历尽坎坷后,中国当代“前卫”艺术已经由80年代的边缘化、地下,逐渐主流化和合法化,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些思潮和样式,也已经沉淀为被市场全面接受的“经典”。从走红西方市场到回归国内,中国当代艺术掀起的数轮收藏热潮,正在塑造可观的市场神话。90年代,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等在西方市场树立起中国当代艺术“典范”,完成了中国的当代艺术与国际的接轨;近年,对本土艺术市场价值取向有“榜样作用的海外市场,再次确立起张晓刚等人的崇高地位,这必将引领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与国际的接轨。
为躲避不速之客便扰,深居北京“酒厂”工作室的张晓刚还在安静地继续着他的:“大家庭”系列和“记忆与失忆”系列。尽管他的近作改变了对摄影景深的模仿,但“个人与社会”的主线以及与记忆有关的怀旧色彩,可能是他永远的主题。这种似乎持续不变的图像,值得画家和读者永久品味下去——只要它仍然与中国某些集体意识相关联。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