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验收确定平顶山市文物大市地位

近日,平顶山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验收。专家组明确,我市共有5273处不可移动文物,并确定了我市文物大市的地位。

文物大市地位确立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验收反馈信息显示,我市文物资源丰富,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居河南省第四位。

据了解,此次文物普查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6大类59个小类。目前,我市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4746处,复查527处,共计5273处,其中古遗址752处、古墓葬877处、古建筑2638处、石窟寺及石刻2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976处、其他3处。

2010年4月,河南省三普专家验收组莅临我市,我市10个县(市、区)的文物成果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同年11月,国家验收组专家在对宝丰县代表河南省进行验收时表示,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区向东部黄淮平原过渡地带,近年来的文物考古发掘和普查表明,平顶山不仅是地上地下文物大市,而且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物遗迹遍布全市

市文物局局长许晓鹏介绍,现已查明,我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0余处。全市现收藏文物藏品万余件,珍贵文物6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42件,二级文物364件,三级文物5684件。多处古文化遗址是中国考古文化的标尺,如汝州李楼遗址出土我国最早的人工水稻等。

市文物局工作队副队长孙清远告诉记者,我市文物遗迹分布地域之广在全省也不多见,几乎每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物遗迹。如汝州市有风穴寺,寺内塔林仅次于少林寺塔林,数量居全省第二;该市还有堆汁如脂、视如碧玉、扣声如磬的汝瓷。郏县有“三苏”墓冢,有“中原第一古寨”临沣寨。宝丰县有北宋五大名窑(汝、官、钧、哥、定)中的汝窑遗址(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和官窑遗址。鲁山县有颜体书法的代表作—元次山碑,有代表汉代冶铁最高水平的望城岗冶铁遗址。叶县县衙是我国现存3座古代县级衙署中保存最完整的。舞钢市有多处古代冶铁遗址,包括《战国策》所列八大名剑中的五大名剑(合伯、龙泉、太阿、干将、莫邪)产地……

我市还有许多文物孤品,如1978年在汝州纸坊乡阎村遗址发现的鹳鱼石斧陶缸上的“鹳鱼石斧图”,是新石器时期画面最大、内容最丰富、技法最精湛的彩陶画,该陶缸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被列为我国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名单第一位。

沉睡千年的文物见证,平顶山不仅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历史赋予鹰城别名

从1986年至2007年,在漫长的考古发掘中,应国墓地出土的文物几乎涵盖两周时期。该墓地共发掘墓葬近600座,共出土铜、铁、铅、锡、金、玉、石、陶、瓷、骨、牙、贝、蚌、木等各类文物达数千件,其中尤以青铜器和玉器为大宗,而且许多青铜器都有铭文,极大地丰富了研究两周时期中原方国间关系的资料。

早在1979年12月出土的一件青铜礼器,拉开了应国墓地考古发掘的帷幕,这就是被认定为西周铜簋时期的“邓公簋”,因簋内铭文有邓公乍而得名。“邓公簋”是古代邓国和应国联姻时,邓国国君嫁女到应国时的陪嫁礼器。“邓公簋”的发现,不但丰富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资料,而且对研究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和南方淮夷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价值。

1986年,应国墓地一号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白玉线雕鹰,长2.2厘米,宽5.7厘米,是应国侯的佩玉。白玉线雕鹰属西周时期应国贵族佩饰,且古时“应”“鹰”通假,由此断定古应国以鹰为“国腾”。白玉线雕鹰的出土,赋予了平顶山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别名——鹰城。

1996年,应国墓地因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入选河南省20世纪20项重要考古发现名单。2006年,国务院将应国墓地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