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中国工艺大师力作 展示近代古钟表华美芳姿

记第六届文博会朝阳区“中国工艺精品展”分会场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 今天上午,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朝阳分会场——中国工艺精品展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工艺懋隆艺术馆隆重召开。据悉,2011年11月10日起位于朝阳区三间房东路一号的“北京工艺懋隆艺术馆”作为第六届文博会朝阳区分会场之一,将在近8000平米的展厅内集中展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传世之作及近万件中国工艺精品。同时,作为本次“中国工艺精品展”的重头戏之一的“近代古钟表展”也将精彩开展,经多方征集和修复50余件精美绝纶的近代古钟表将首次亮相,以华美芳姿、叮铛作响地迎接参观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工艺精品展新闻发布会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朝阳区广电新闻中心副主任洪剑斌主持新闻发布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工艺懋隆贸易公司副总经理左安利介绍展会情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工艺艺嘉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单维新介绍相关情况

中国工艺大师力作云集一堂

据介绍,本次文博会期间,8000平方米的北京工艺懋隆艺术馆汇集了众多中国工艺精品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传世之作。其中,有取材于北京故宫养心殿,耗材6000余克黄金,由著名工艺美术大师田端和先生设计制作的“金花丝镶嵌宝石灯”;有中国画坛巨匠张善仔、张大千兄弟二人于1936年联手创作的鸿篇大作“柳林十骏图”;有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仲元先生精心设计,用产自日本近海的千年珊瑚制作的“玉堂富贵”摆件;还有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中国象牙雕刻大师杨士慧先生精雕细刻的“五岳独尊”……上万件工艺精品美不胜收,令参观者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千年珊瑚 玉堂富贵摆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象牙雕刻大师杨士慧作品《五岳独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著名工艺美术大师田端和设计制作 金花丝镶嵌宝石灯

近代古钟表流光溢彩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精神的指引下,为突出第六届文博会“文化融合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题,更好地展现中国传统工艺品的博大精深,“北京工艺懋隆艺术馆”做了精心的准备,调整充实展品、重新布置展厅,向参观者敞开大门。10个各具特色的展厅精品荟萃、气势恢宏。集中体现本次“中国工艺精品展”的特色和亮点的展览是位于懋隆艺术馆二楼的“近代古钟表展”。50余件造型各异,流光溢彩的各式古钟表,大多产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做工精美、品相极好,虽经二、三百年的时光流逝,仍光彩照人,嘀嗒作响,分秒不差,令人感叹!此次展出的古钟表品种之多、样式之丰富除故宫珍宝馆的古钟表展之外,堪称京城之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珐琅亭式三件一组台式钟表

工艺美术大师齐聚高端论坛

据悉,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和北京工艺艺嘉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还将联合举办主题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创新发展”高端论坛。与在京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北京三间房文化旅游创意园即将拔地而起

近年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北京工艺艺嘉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落实北京对外经贸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目标,积极与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对接,通过更新改造三间房仓库,建设北京三间房文化旅游创意园。这个项目得到朝阳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

北京三间房文化旅游创意园定位是:突出北京的地缘优势,发挥首都经济联系全国的聚集和辐射作用,把中国传统工艺品的展览展示作为基础,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工艺文化;把中国实用工艺品、时尚工艺品品牌销售作为目标,打造特色品牌商品消费聚集区;把中国工艺品的创意研发作为动力,构建创意研发基地,建设成为一个集展示、销售、创意三位一体,有特色,有影响力标志性的北京三间房文化旅游创意园。

乘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东风,目前,北京三间房文化旅游创意园已全面开工建设,明年六月将开门迎客,届时必将为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再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背景资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懋隆工艺馆展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首饰厅

北京工艺懋隆艺术馆

据介绍,“北京工艺懋隆艺术馆”始建于1974年,是国内首家展示中国传统工艺品并与国内外客商洽谈购货的专业场所。因此许多国家的贵宾和知名人士曾到此参观购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前总统布什在华任联络处主任期间,曾三次光顾“懋隆”选购商品。在三间房懋隆的展厅里,老布什对同行的人说:“来北京有三件事要办,一是登长城,二是吃烤鸭,三是买东西就来三间房”。以后,“来北京三件事,登长城,吃烤鸭,参观购物三间房”成了京城一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词。如今,“懋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