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电影报刊简史

  建国初期电影报刊简史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上海电影”一度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新中国诞生前后,为了建立新中国的电影舆论阵地,在党的领导下,分管上海文化工作的夏衍、于伶等人组织了一个班子,先后在上海创办了新中国电影第一刊《影剧新地》,第一张影剧报纸《剧影日报》。后来根据形势的发展,影刊《大众电影》在上海诞生。方敬东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留在上海准备迎接新中国诞生的大部分影剧工作者欣喜万分,在党的领导下,他们紧张筹备着,要办一份新中国自己的影剧刊物。1949年8月16日,当时影剧界著名人士沈浮、金焰、吴茵、陈鲤庭、郑君里、鲁思等人组成编辑委员会,由毛羽主编的《影剧新地》宣告创刊。《影剧新地》为半月刊,16开本,宗旨是:“对于当前迎接新中国诞生及全国解放,如火如荼的各项影剧活动与大好形势相结合,各项影剧盛事有一个正确的记载。”夏衍、张骏祥、史东山、欧阳予倩、梅兰芳、袁雪芬、孙道临、秦怡、汤晓丹等影剧界人士都先后成为该刊的撰稿人。

  《影剧新地》从创刊起就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它以大量篇幅报道了当时影剧界的动态,如曾发表过《解放以后》、《怎样突破困难》、《迎接开国大典通宵大游行》等文章,深受读者欢迎。特别是在第六期“祝贺新中国诞生专辑”里,大量报道了当时在北京、上海的影剧工作者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场面,报道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的盛况,发表了沈浮、吴永刚等人赴北京参加中华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感想等文章。当时上海各界为救灾建国纷纷举行义卖和购买公债的活动,影剧界也积极投入了这项运动,黄佐临、桑弧等捐出了全年的年终奖金以购买公债,不少演员献出整月的工资和拍片的全部报酬响应义卖。

  作为一本影剧刊物,《影剧新地》很注重对影剧艺术的探讨,如夏衍的《在上海影剧演员座谈会上的报告与总结》,对新时期影剧艺术的发展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曹禺在《小市民观众问题》中郑重提出了在全国解放后,如何看待小市民观众的问题,并就此还和黄佐临、桑弧等同志进行了仔细的探讨。《影剧新地》还选择了一些代表性的影片,邀请导演、演员、影评家等各界代表来观摩座谈,帮助影剧工作者总结经验,如该刊举办的影片《三毛流浪记》、《小二黑结婚》等座谈会在电影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第一张影剧报纸

  《剧影日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一张影剧报纸《剧影日报》在上海正式创刊,报纸的发刊词写道:“本报出世,恭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典。为了适应当前形势和文化教育政策的要求,剧影方面的活动必将日益扩展,任务日益重大,我们相信,出版这样一张能够迅速而正确地报道、纪录、介绍和评论影剧活动的全国范围的报纸,同时也作为影剧人之间相互交流经验、交换意见和反映人民大众的意见的工具,将成为十分必要。”

  这份崭新的影剧报纸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国影剧界的欢迎,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为报纸题写了报名,夏衍、袁牧之、俞振飞、孙道临、秦怡、吴永刚、陈白尘等影剧界人士联合签名祝贺该报的创刊。

  作为全国第一张,也是当时唯一的一张影剧界报纸,《剧影日报》以大量篇幅及时报道了影剧界的消息和动态。它连续刊登了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从北京寄回的参加人民政协会议的感谢信件,给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送去了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它还及时地介绍了当时文化影片公司拍摄的《贩马记》、《相思树》等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拍摄的一批越剧彩色影片;又陆续连载了李健吾、鲁思等人写的短小精悍、言之有物的影剧系列随笔,令读者耳目一新。《剧影日报》创刊后不久便增设了图画版,使之图文并茂,更具有感染力,并在增强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方面作了不少努力。

  《剧影日报》的撰稿人既有郭沫若、茅盾、田汉等作家,也有史东山、黄佐临、石挥等影剧界的知名人士,更包括梅兰芳、袁雪芬、丁是娥、周柏春等各剧种的优秀表演艺术家。这使它成为一份名符其实的全国性的影剧报纸。它不仅对解放初期影剧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为后人保留下来大量的珍贵资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期刊“五朵金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出现了五种电影刊物,观众称之是电影期刊中的五朵金花——《大众电影》、《电影故事》、《上影画报》、《上海电影》、《长春电影画报》。除了《长春电影画报》外,其余四种都创刊于上海。

  1950年6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儿童节,《大众电影》在上海诞生。当时编辑部地址设在江西路附近的汉密尔登大楼旁一个简易的建筑里,由梅朵和王世桢出任主编。20年前笔者在一次影评活动中碰到梅朵老师,一起谈到了他主编的《大众电影》。他说当时办刊物时,手里没钱,仅仅依靠过去办影剧刊物时留下的一些纸张就上马了,当时办的是半月刊,就三四个人,编辑、约稿、审稿和校对工作一条龙,忙得不亦乐乎。

  《大众电影》创刊号看起来朴素简单,没有彩色印刷,页面极少,大32开,定价旧币1500元,内容倒蛮精彩。有关于苏联儿童电影《小英雄》的座谈会;有影片《三毛流浪记》中三毛的扮演者王龙基发表的体会;有电影演员黄宗英开设的专栏,她所写的第一篇文章是《两种文化》。《大众电影》创刊号原本试印一万册,由于读者反响实在强烈,又连续加印了三次,仍然供不应求。创刊号的封面人物是《小英雄》凡尼亚,这部苏联片是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的第一部故事片,加之梅朵本人特别喜欢小孩子,又巧遇国际儿童节出刊,所以凡尼亚成了封面人物。

  1952年《大众电影》与北京的《新电影》合并,编辑部迁到北京,1962年又迁回上海,发行到1966年第6期,因“文革”而停刊,直到1979年1月重新在北京复刊。2011年6月《大众电影》创刊61周年,它几乎记载了新中国电影的全部历史。

  第二朵“金花”要算《电影故事》了,1952年创刊。这是“五朵金花”中唯一一本32开的电影杂志,从外形上看可谓“小妹妹”,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内容丰富多彩,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当月上映的中外影片,还开辟了形式多样的专栏,办得生动活泼。1960年7月停刊,直到1979年才复刊。

  第三朵“金花”是《上影画报》。创刊于1957年8月。这本杂志以图片反映上影拍摄的故事片及在上海的电影艺术家的各种活动与新闻。创刊号封面是当年毛主席在上海接见电影工作者时与金焰、沈浮握手的镜头。正在医院治疗的周璇得知《上影画报》创刊,特为此写了祝贺词刊登在创刊号上。一个月后周璇因病去世,这是她生前留下的公之于众的最后笔迹。《上影画报》在1960年8月停刊,1982年复刊,2005年改名为《世界电影之窗》,后又改名为《东方电影》。

  第四朵“金花”是《上海电影》,在1960年11月创刊,1962年7月停刊,只出版了21期。

  第五朵“金花”是创刊于1958年7月的《长春电影画报》。这本杂志主要介绍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及长影的动态花絮。创刊号封面是1958年毛主席视察长影时与电影《红孩子》中饰演“细妹子”的小演员亲切交谈的画面。此刊1961年4月停刊,只出了33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