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造假:没有最夸张 只有更夸张
没有最夸张,只有更夸张。
艺术品造假新闻早已屡见不鲜,不过,最近有关赝品的两则新闻,还是让国人瞠目结舌。
首先是北京商人谢根荣找人自制“金缕玉衣”,被故宫(微博)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评估成“值24亿元”,凭此骗贷6亿多元。
紧接着,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0年6月在春拍中,以7000多万元人民币拍出的徐悲鸿名为《人体蒋碧微女士》油画,被曝出系中央美院一个学生的课堂习作。
消息很雷人,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不敢置信,但它们偏偏都是事实。
艺术品市场利润十分惊人,很多东西往往两年就升值一倍,这也刺激民间收藏越来越火。不过,经过几十年发展,好东西如今基本都已经“名花有主”,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赝品自然越来越猖獗,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他们有完整的“产业链”,产销一条龙;他们有成熟的造假技术,甚至能骗过高科技检测手段;他们能请顶级专家出鉴定证书,指鹿为马;他们能把作品送出国门,“镀金”后变成“回流品”……
如今,造假在某些地方已经形成产业。比如,河南洛阳专门有人仿北朝的陶器,按照这个时期的风格、纹饰,拉坯制罐,烧制好后,便将其埋进猪圈内腐蚀。陕西仿青铜器和竹简,甘肃仿春秋玉器,辽宁专仿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玉器,杭州仿良渚文化玉器,都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但凡玩收藏,估计找不出多少没吃过赝品亏的。本人10年前,花7000元钱买过一件范扬国画,后被认定是赝品,钱也就打了水漂,如果是真迹,如今市场价大约15万元。中国目前大约有7000多万人在玩收藏,一些人花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最后发现藏品全是赝品,类似事件屡见不鲜。
行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收藏市场可能九成是赝品。君不见,各地“鉴宝”活动不绝,但有几人拿的是真宝贝呢?几千件作品,最后发现真的往往只有几百件,而且多为价值不高。不过,一个破瓷瓶可以拍到上百万,一张烂画能被卖出千万价,艺术品价格暴涨和捡漏的诱惑,还是使人们前赴后继地进入这个圈子。
让人惊心的是,一些高仿艺术品,连专家也莫辨真假。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一直把长沙窑大执壶当作镇馆“壶王”,杭州市政府更是曾奖励“壶王”捐赠者1500万元,但是最近在中央电视台被质疑为赝品。
更惊心的故事发生在1994年,轰动一时的“北魏陶俑事件”,让几家国家文物单位丢尽面子。当年,在北京潘家园古玩交易市场发现一批北魏时期的陶俑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耗资超百万,进行了“抢救性”收购。结果,古玩交易市场上的北魏陶俑仍源源不断,最后警方介入调查,发现它们都出自河南洛阳南石山村,都是新制造的赝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