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博物馆价值连城的藏品多来自民间捐献
1951年3月,坐落于枇杷山山顶的“西南博物院”在百废待兴中揭开面纱。
鲜为人知的是,与国内众多大型博物馆不同,除了考古发掘,当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多是来自民间捐献。
昨日,在三峡博物馆建馆60周年纪念之际,该馆馆长黎小龙接受了记者专访,讲述了重庆博物馆事业发展中不能不提的二三事……
解放初期
文物捐献热席卷重庆
《唐伯虎临韩熙载夜宴图》、《摹贯休罗汉图》、《五代吴越宝箧陀罗尼经卷》、邹容赠与邓只淳的“英雄心胆依然在”印……在三峡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中,这些价值连城的藏品,都是来自于建馆之初收藏者的热心捐献。
“解放初期,由于博物馆宣传、展览扩大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影响,引起一些社会人士的捐献热潮。”黎小龙透露,从1951至1953年,王缵绪、汪云松、申彦丞等名家,就向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西南博物院,捐献了大量珍贵历史文物,极大丰富了馆藏文物等级,奠定了今日三峡博物馆的藏品结构雏形。
“《唐伯虎临韩熙载夜宴图》就是在这一时期‘来到’博物馆的。”黎小龙提到的《唐伯虎临韩熙载夜宴图》,正是三峡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关于它的由来,更有一段感人的历史——
1952年7月7日,重庆南岸海棠溪遵义路市民汪策先生致函西南博物院:“我现愿将我家收藏的书画、对联计约三十余种,宋锦数尺,明朝铜香炉一个,端砚一方,书画墨数锭,捐献与你院保存。”
汪策还说出了另一个关键:他手里还有《唐伯虎临韩熙载夜宴图》手卷一个,《宋高宗钦赐诏书》一张。可在当时,他因患肺病,生活及医疗费用均无着落,所以愿将这两幅卖给博物馆,“我从此可以免除忧虑,安心疗养,实为幸甚!而国家文物得以保存,不致落入私人之手,甚至竟辗转落入外人之手。”
黎小龙解释,汪先生所说的“落入外人之手”,就是指流失到海外,再也无法收回。
最终,西南博物院以5000万旧币购下《唐伯虎临韩熙载夜宴图》,既解决了汪先生的后顾之忧,又使“国家文物得以保存”。
至1954年底,西南博物院入藏历史文物43657件,自然标本58821件,奠定了后来重庆市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品的坚实基础。
上世纪80年代
巴渝文化概念诞生
今天,“巴渝文化”这个名词早已成为市民耳熟能详的名词,可这个词究竟从何而来?其实,这也与三峡博物馆有很大关系。
早在汉初年间,高祖刘邦所命名的“巴渝舞”,就首次提到了“巴渝”一词。这为以后的“巴渝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支撑。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市文史专家董其祥在《重庆地理沿革简志》一文中,率先使用“巴渝文化”这一称谓,表述巴人进入川东后,“吸收融合了土著文化而加以发展,创造了具有地方民族特点的巴渝文化。”
1989年,时值重庆得名800年之际,重庆市博物馆开始正式提出这一文化概念,首次将其用于学术刊物的命名,创刊了不定期公开出版物《巴渝文化》。
可在诞生之初,“巴渝文化”就一直饱受国内学术界争议,“自古巴蜀不分家”的思维,让“巴渝文化”很难自立门户。
就在一片争议声中,重庆对巴渝文化的研究渐次展开。
1993年秋,由中国先秦史学会、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市博物馆等共同举办的全国首届巴渝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城召开,旗帜鲜明地抛出了“巴渝文化”概念。
重庆直辖后,全市上下着力提升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过程中,“巴渝文化”一词逐步向全国扩散,巴渝文化终于独立为深具自身特色的文化,从过去长期习惯称谓的“巴蜀文化”、“巴山蜀水”的文化氛围中脱颖而出,极大增强了山城的文化向心力。记者 何方 实习生 徐松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