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荷兰画家约翰尼斯-维米尔379周年诞辰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约翰内斯-维米尔


相关资讯:


三个假设与维米尔


戈谈《向维米尔致意》


对靳尚谊个展《向维米尔致意》的争议


【视频】靳尚谊《向维米尔致意》展览开幕


  2011年10月31日,是荷兰黄金时代最伟大的绘画大师之一翰尼斯-维米尔的379周年诞辰纪念日。雅昌艺术网编辑与广大网友通过网络一起纪念这位,被人们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伟大艺术家——维米尔。


  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维米尔与梵高、伦勃朗合称为荷兰三大画家。


  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他在艺术风格上也别具特色,他的绘画形体结实、结构精致,色彩明朗和谐,尤善于表现室内光线和空间感。维米尔的绘画给人一种真实性,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之外还使人感到一种信仰上的真实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荷兰--约翰内斯·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 时期:1658-1660年


  尺寸:45.5cm×41cm 材料:布 油彩


  存藏处:阿姆斯特丹国家美术馆藏


  【《倒牛奶的女仆》画面并不复杂,轮廓清晰,环境朴素,把一个简朴的厨房画得很有感情,甚至令人产生怀旧心理。女仆是个健壮的村妇,正在倒牛奶,她显然是安于自己的工作,脸上透出红润。该画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人民普遍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维米尔出生在代尔夫特一个画商家庭,父亲去逝后便继承父业,同时从事绘画创作。21岁的维米尔加入了代尔夫特画家公会,并先后两次做过公会的领导人,在当时的画坛享有一定的声誉。但由于子女众多(生了11个儿女),生活十分贫困,有时不得不用油画去抵偿面包铺的债务,如此穷困潦倒,使他作品流散严重。1675年,画家参加了防御法兰西军队的入侵而过度劳累,生活又陷于极端贫困,在贫病交加中,留下妻子儿女去世了,终年43岁。从此维米尔在荷兰画坛销声匿迹。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被一位法国艺术评论家杜尔发现,并竭力寻求整理他的遗作公布于世,才使这位埋没了近两个世纪的伟大风俗画家再度光照史册。


  维米尔作品大多数描绘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他尤其喜欢画女性的形像和活动。他流传下来的肖像画中,女性人物有40位,男性人物仅13位。其油画内容通常是一、两个人在室内劳作或休闲,光线一般从左侧照来。


  维梅尔喜用黄色、蓝色和灰色,他对色彩的把握和光线的处理非常出众。通常布局简单,尺寸不大,但往往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 他使用了以微小的画点组合(点画法),并且善于使用光线的来源,使画面产生一种流动、优雅的气氛,因而被称为光影大师。


  没有人了解维米尔的技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使用当时罕见的暗箱技术(Camera Obscura),用以捕捉光线和色彩。当时荷兰著名的科学家卢文霍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是维梅尔的好友,此人精通显微镜和光学透视,维米尔显然从他那里学到了这门技术。


  他对画面非常讲究,不论是画面构图、人物比例、光影变化都精致得跟照片一样逼真。以致有评论家认为这不是艺术,但在荷兰的黄金时代,人们并没有把绘画当成一种艺术,而只是一种手工艺,一种谋生既能而已。他的画作通常要花很长时间,基本上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幅作品,但每一幅都堪称精品。 约翰内斯·维米尔,是荷兰17世纪中期杰出的风俗画家和代尔夫特风俗画派的代表人物。


  维米尔的绝大部分绘画内容是他的日常生活,他多以当地殷实的家庭妇女为主体形象,刻意描绘充满阳光的室内陈设、环境与人物活动,往往采用平面透视,使画面产生一定的深度,通常画两个套间,室内的悬挂和摆设,反映出代尔夫特地区富裕家庭生活的平静、安逸,以及自我满足的精神境界。


  他刻画织物精湛技艺使无数画家叹为观止,对光线与色彩的应用更是这样直入画境.他的作品,往往是在平凡中现出悠远的寓意和深刻的哲理,既通俗朴实,又神秘莫测。他的作品中流露着和煦与宁静,那细小而精湛的笔触足以让他在自己的时代汇聚成耀眼的光芒。目前存世真迹35幅,代表作为《带珍珠耳环的少女》。   维米尔这位在逝世以后被湮没达两个世纪的绘画大师, 是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第三个重要代表。 荷兰在十七世纪是欧洲经济繁荣的强国,文化艺术相当发达,产生了哈尔斯、伦勃朗,在欧洲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维米尔是继哈尔斯、伦勃朗之后独树一帜于十七世纪中期的大家。正值荷兰的文化艺术逐渐丧失其民主传统的时候、 荷兰的德尔夫特市成为先进的艺术中心,而约翰内斯·维米尔 (1632-- 1675)就出生在这个城市并终其一生于此。然而这位伟大的画家在生前虽曾为人所知却一贫如洗,负债累累,正当年力强之时,却又溘然长逝,只活了43 岁。死后又被人遗忘,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才被艺术评论家们重新发现,从此名声日隆,给了他以应有的地位。他被称为“沉睡了两个世纪的司芬克斯”,是“谜一样的画家”。他的生平也逐渐为人探索考证,始得知其概观。


  维米尔出生于荷兰德尔夫特市一个经营客店兼贩卖画的中产阶级家庭。据考证,他曾经向伦勃朗最有才华的弟子法布里乌斯学过画。1653 年,他正成为故乡的画师,加入过公会,而且在1663、1669年两次被选为公会的会长。根据 1663年一位国收藏家专程拜访过维美尔求画一事推断,他在生前已经享有荣名,并且他在画坛的地位也已为社会所认可。据专家们鉴定,维米尔共存34 幅真迹,其余的三十多幅都是别人伪托的赝品。这34幅作品除少数肖像、风景和宗教画外,绝大多数是描绘市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画而且绝大部分以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生活为主,表现她们读信、弹琴、织花边、假寐以及种种杂务。


  维米尔留下的风景画非常少,但是每一幅画都非常精致,为人熟知的有《代尔夫特的风景》、《小巷》等。在《小巷》一画中,整个画面完全把时间凝固了,无论是在巷中洗衣的女人、坐在门前缝补的妇女,还是在路边游戏的小孩,她们原本正进行的动作,在维米尔的画笔下,完全停滞下来。在这幅画前,我们的心灵得以沉淀,发出清淡的忧伤,我们在其中感受到身旁的时间正悄然地划过脚趾。


  维米尔喜欢画忙碌的仆人,像《倒牛奶的女仆》、《拿酒杯的少女》、《穿蓝衣读信的少女》、《花边女工》,尽管这些画中的人物多是受雇维米尔画像而打扮成女仆模样的富家少女,但是在维米尔创造出来的画面中,她们却是那样大方质朴,丝毫没有做作之气。维米尔虽一生以卖画为生,艰难度日,但他并没有因为金钱而贬低自己的艺术,每一幅作品都流露着他真实的内心。因为维米尔很清楚,他是在为自己画画,甚至在有些时候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创作意图而不惜得罪画商。在这些画面里,维米尔大胆地使用蓝色与柠檬黄,往往在画面之一角设置一扇窗户,那照射进房间的轻柔阳光让整个画面显得清新自然。


  维米尔一生都在捕捉光的微妙变化,光中的色彩,似乎是他沉静内心的思考,窥见了光辉中的栖居者,然后在画面中表露出来,再穿透每一个观者的心。


  在今天看来,维米尔是一个优秀风俗画家,更多时候也是一个阳光下的抒情诗人。我们揭开那细小的笔触,透过绘画的表面,依然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思”。那“思”的轨迹正是画中闪动的光点,在细微处跳动,沉浸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花边女工》又译《做蕾丝边的少女》、《缝纫女工》1632—1675 荷兰


  尺寸24cm×21cm (另人吃惊的小)


  【现存藏处】巴黎 卢浮宫藏


  《花边女工》是维米尔的优秀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作以诗意化的方式描述一个在编织蕾丝的女工那种专注平和的神情,以一种抒情情调给人美的享受。维米尔与同时代画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以极端、甚至颤抖的感光度来表现光线,喜欢用蓝色和柠檬黄两种色彩组成十分和谐的色调。他的作品中特别的光感,实际上是借由一种新的技巧而达成的。这种技巧部分依靠光学实验,但主要是依靠着观察,以及对色彩微妙的渗透反映的直觉。他捕捉色彩光亮的方法相当特别,以微小的如珍珠的亮点构成物体轮廓,作品中的焦距平均分配,因此显得平静与客观。


  《花边女工》(The Lacemaker)这幅画说明了:认真的女孩最美丽。你仔细瞧,你一定随着光线看到女孩的手指不断用线穿针引线,再者你会注意到他两边的头发一边整肃,一边松散。 就是这么自然而然的你会随着画而起舞。 这又是将瞬间凝止为永恒之作了。 黄衣服的少女,和在旁的蓝色座垫,给人温暖之余,让人平静享受日常生活之简单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画作以少女戴着的珍珠耳环作为视角的焦点,现时画作存放在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中。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维米尔(Jan Vermeer)的重要成就,这张画以神秘的黑暗为背景,衬托少女侧身回眸、欲言又止、似笑还嗔的情貌。


  与达·芬奇《蒙娜丽莎》齐名的杰作。此画面世三百多年来,世人都为画中女子惊叹不已:那柔和的衣服线条、耳环的明暗变化,尤其是女子侧身回首、欲言又止、似笑还嗔的回眸,唯《蒙娜丽莎》的微笑可与之媲美。画中女子的真实身份,亦如《蒙娜丽莎》一样,是一个千古遗谜。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窗前读信的少女》 1632 - 1675 年


  荷兰民俗中喜欢写情书和读情书,由于北欧的气候缺少光照,所以风俗画家为迎合大众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追求,常常选择在充满阳光的室内环境中读写情书的题材。


  在这一幅画中,画家描绘了一位正临窗专心看信的女子,她神情专注、庄重大方,仿佛正在被信中的内容所吸引,她周围的一切都在沉静中消失而不复存在。这是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室内宽畅而简朴,仅有的帷帘、台毯显得质感厚重沉稳,具有一种崇高冷峻的美感。维米尔还曾画过另一幅立于室内光照下已有身孕的读信女子。除了环境陈设稍有变更外,人物动态形象大致相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绘画的寓言》1632 - 1675 年


  这是一幅画家的画室写照,也是维米尔一幅风俗性的自画像。


  画中的画家即维米尔,身着荷兰17世纪中期流行的服装,背向着观众正在专心写生女模特儿,那是画家的女儿,她化装成头戴月桂冠、手持长号和书本的女神,迎面的壁面挂着尼德兰的地图,室中悬挂一盏精美的吊灯,厚重的帷幕使近景处在背光里,由窗外透进来的阳光充满画室,画面中心和人物处在阳光下,明暗对比强烈,地平面上铺着黑白相间的地砖,由于透视处理巧妙而造成极强的空间感,观此画如置身其中。


  这幅画也是维米尔向历史致敬的作品,深深表达出他对旧时代的缅怀。画中的他穿着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墙上挂的是古地图,那时荷兰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最重要的是他的模特儿,也就是头上戴着桂冠,一手拿着号角,另一手抱着书本的蓝衣女子,她是希腊神话中掌管历史的女神克莱奥。克莱奥手中的书本很厚重,看似一部著名的历史典籍,而号角则有着画家传扬自己美名的期许。


  流光从画面左上溢进来,漫过墙上色彩艳丽的纺织品、克莱奥的脸和画家的后衣领,落在那一片黑白相间的方格子地板上(这种地板在维米尔的画作中很常见),优美却不见颜色涂抹的痕迹,可见维米尔的上色技巧已相当出神入化了。


  这幅画内容复杂,思想性极高,表现手法臻于完美,一向被公认为稀世之作,维米尔自己很喜爱,一直留在身边;等到他死后,他的遗产处理人才将此画拍卖.过了三百年,希特勒从一个奥地利人手里抢过来,不久画作又下落不明,一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后,才被人在一所监狱里找到。


  这幅画描绘了画家正在对着模特儿写生的情景。其表现技法十分精彩。以黑、红两色作为前景物品的色调,而褐黄色则是中景墙壁的色调,两者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光效果,室内荡漾着一种匀称的散光,人物在明暗与光影效果中,显得十分自然。画家擅长用柠檬黄、群青、白和熟褐等色彩,使朴实的画面带有华美的气息,这是当时油画作品中十分少见的。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