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在都市化进程中变脸
本报记者 李君娜 笔墨当随时代。日前举行的2011浦东文化艺术节第二届川沙文化发展论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界人士就 “都市化进程中的中国书画”展开探讨。不少与会专家表示,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书画也发生了从物质形态到精神意境等多方面的变化。
“旧传统”变了
书画是用来悬挂的。但在都市化进程中,挂在厅堂、书房的中堂、长条、横批等传统中国书画尺幅变得不适应大环境。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认为,上海近几年进入高速城市化后,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国画的悬挂空间发生了变化,四尺对开装在镜框中的尺幅成为国画主流。同时,裸挂的轴头也被镜框所代替。
另一方面,城市化中压力日益增大的现代人更需要色彩对心灵的按摩作用。一般受众更关注国画视觉的观赏性是否能对居住空间的装饰起到整体改善作用,国画则普遍表现出了对传统笔墨和现代色彩的个性结合。在内容上,中国画有了更多的对城市物象的再现、对都市情感的倾诉、对城市生存的哲思以及城市审美的多样表达。
城市化过程中,西方古典、现代绘画及各种绘画观念蜂拥而入,打开了观众和画家的视野。城市人群文化上的多元化和欣赏口味的丰富性,使中国画在形式上更多样,写意与工笔齐飞,水墨与色彩一色。
“新问题”来了
专家认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书画家群体存在三个明显问题:首先是“艺术的本我精神”正在缺失。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讲求畅神卧游,书画同源,而现代社会的繁荣淹没了以往的宁静和闲致。中国传统书画崇尚的历练、修养、积累、渐进都逐渐消亡。我们几乎很难看到像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潘天寿、陆俨少等那样的大家出现,中国书画艺术中值得骄傲的笔墨情趣、虚实相生、道法自然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意蕴似乎被丑、怪、脏、乱、满等所掩盖。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艺术理念或创作手法过程中,偏离了传统轨道,或一味求新,或只寻捷径,丢失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精髓。其二,功利主义大行其道。在价值利益的驱动下,简单、浮躁和功利无孔不入,金钱成为衡量书画作品的唯一标准,孕育传统书画大师的沃土离我们越来越远。最后是 “人才流失”,经济的发达和信息的畅通虽然带来中国书画市场的繁荣和中外艺术家交流的便利,但也导致了人才的流失,一大批有志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并具有相当潜质的年轻人走上了实用美术的道路。
艺术欣赏的群体处于 “后继乏人”的困境。专家指出,网络时代下的年轻人,已经丧失了对纸张和笔墨的感情和兴趣,曾经成为中国少年儿童启蒙教育的书画爱好受到冷落,后备人才大大减少。
“精神实质”始终如一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认为,中国书画史始终都是伴随着都市化进程展开的。唐代书画与长安、洛阳城,宋代书画与汴梁、杭州城,明代书画与苏州城,清代书画与扬州城的关系,都是典型之例。城市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以生活为源泉的书画艺术的风采。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基础和共有精神家园的组成部分,对其继承和发扬也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
与会专家指出,城市化进程中不能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形态的有力体现。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思想、价值、精神,与城市人心灵内在生活相关的深刻变化。这种来自心灵世界的心理、情感的变化,也改变了城市人自身,这些都为画家艺术哲思提供了丰富平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