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谏议坊被垃圾包围 宁波余姚文保称尽快处理

  一座明代牌坊,历经400多年风雨,最终在民房的夹缝中勉强得存。

  然而,今年6月,周边地块开始拆迁,民房成了一片废墟,牌坊孤零零地立在建筑垃圾堆中,状况堪忧。

  这座牌坊名叫谏议坊,位于余姚市区城南南雷南路西侧,紧邻余姚市第四中学。

  “这是余姚的历史文化遗迹,怎么能这么对待?要好好保护才行啊!”余姚市民徐先生对此痛心疾首。

  记者随后进行了调查。

  牌坊脚下垃圾堆了半人高,状况堪忧

  昨天(24日)下午,记者来到了谏议坊所在地,位于南雷南路西侧的史家村。

  一走近,记者就看到一座五六米高的古旧牌坊突兀地立在一片废墟中,倍显凄凉。

  整座牌坊通体都用石料,上面还刻着鱼、凤、狮等图案,刀工精美,至今清晰可辨,上面还刻有一些文字,只是剥蚀严重,字迹已模糊不清。

  煞风景的是,牌坊脚下,建筑垃圾堆了半人高,紧紧压迫着四根石柱。

  在牌坊的西北角上,记者找到一块石碑,刻着“谏议坊”、“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立碑时间是1998年。

  石碑背面清楚地说明了谏议坊的保护范围:

  “东至坊东侧向东延伸10米,南至坊南侧向南延伸10米,西至山河东岸,北至坊北侧向北延伸10米。”

  不过,记者发现,除了西侧仍是一条小河,其他三个方向已面目全非:坊南已成废墟,垃圾堆到了牌坊脚下,坊北仅留有巴掌大的一块空地,坊东则是民房,和牌坊紧紧相连,甚至有居民利用围墙与牌坊搭了一个雨棚。

  牌坊距今已400多年,艺术价值较高

  记者随后联系了余姚市文保所。

  从一位姓谢的工作人员口中,记者得知了这座牌坊的由来。

  牌坊建于明代,是为了纪念史立模。

  史立模,字贵宏,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曾任兵科给事中,在当地史氏家族中具有很高的声望。

  兵科给事中是专门规谏朝政得失的言官,时人都以“谏议”这一古代官职相称,故而,这座牌坊也被称为谏议坊。

  算来下,这座谏议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别看它现在残破,在保存完好时,却是气派非凡。

  史料记载,坊高5.70米,顶部额匾北面横镌“谏议坊”三字,南面刻凿“济美”两大字,小额匾上刻有“兵科给事中史立模”八字,石梁上还刻又植物纹图案、狮子滚绣球和花卉纹浮雕图案等,工艺精湛,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周边地块拆迁后将圈入余姚四中

  谢先生说,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时,文保所的前辈们曾对谏议坊有所记录,但文革期间,谏议坊遭到破坏,顶部缺失。

  到1997年,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之后,余姚市才正式把谏议坊列为余姚市文保单位,并与1998年正式立碑。

  “1998年的时候,谏议坊周围的民房就已经存在了。”谢先生说,虽然当时划定了10米的保护范围,但是鉴于房子已经建好了,也就没有再做出处理。

  今年6月,周边民房开始拆迁。

  记者联系了这块地所属的兰江街道。

  负责史家地块拆迁的办公室大门紧锁。边上一位工作人员说,这块地属于教育用地,更多的情况,由于相关负责人不在,所以并不十分清楚。

  余姚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随后向记者证实,这块拆迁用地的确属于教育用地,将用作余姚四中的扩展用地。

  牌坊可能圈进学校里

  如何确保拆迁不会破坏牌坊?

  谢先生说,拆迁时文保所也曾参与其中,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比如搭建钢棚,防止拆迁时对谏议坊造成损坏。

  谢先生又说,拆迁之后建筑垃圾危及牌坊的问题,他们并不知情,但会马上和当地拆迁办取得联系,核实情况并做出相应处理。

  周边拆迁后,这座牌坊将如何处理?

  教育局的工作人员称,解决办法不外乎两种,一是整体拆迁,另一种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圈进学校里。具体要怎么处理,还要跟文保单位协商之后才能决定。

  谢先生说,从文物保护的角度,他们也不建议整体拆迁,最终如何处理,还有待协商。(钱江晚报 龚振岳)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