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云南书画家普文治的艺术人生
新华网云南频道10月20日电(记者 陈瑜)1940年,普文治陪同他在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师、国画大师潘天寿游览昆明晋宁盘龙寺,潘先生曾这样教育年仅20岁的普文治:“美情与利禄相背,而不相容……惟纯真坦荡之人,方能入美之至境。”
那时正值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国立艺专从杭州辗转迁移,先昆明,后四川。然而,正是大师在国难时期的谆谆教诲,影响了普文治的一生,也成为他后来虽然历经人生坎坷,但依然在艺术之路上奋然前行的强大动力。
10月14日至18日,普文治书画展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现场展出了他的绘画、书法及篆刻作品130多幅,对于一位在云南江川小镇默默耕耘了一生的艺术家,作品登上国家的最高艺术殿堂,实属不易,尽管展览开幕之日,距离他去世已相隔23年。
对于这迟来的殊荣,中国美术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表示了惋惜,他说:“时至今日,才知其身心扎在大自然的田园沃土之中,艺术成就步入文人画的堂奥。惜哉!”
吴长江对普文治的艺术成就作了非常高的评价:“他以弘扬民族艺术为毕生追求,用文人的墨汁浇灌了乡间田野的果蔬,用文人的彩绘技法着染了名山大川的松梅。他获得了诗、书、画、印合一的文人画的古典神韵、又追求着现代国画艺术的审美意味,为文人画放射出新的光华作出了不懈努力。”
普文治1921年出生在云南玉溪一个农村家庭,自幼喜爱绘画,1939年考入国立艺专后,除了潘天寿之外,还同时受教于吕凤子、吴茀之、张振铎、傅抱石等国画大师。毕业后,23岁的普文治任职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任专员和美术教育委员会编辑。1946年,他的作品《长江万里图》等被选送到美、法、德等国展览。但是,从50年代起,他不断遭到政治上的迫害,无法进行正常的艺术创作,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只能“刊刻摆摊,书画写牌,设计美工,民间应酬……三十余秋,丹青久疏。”
1964年,时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天寿函聘普文治到该院任教,但处在政治审查中的他,自然无法前往。“文革”结束后,普文治重新焕发艺术青春,其书画作品多次选送法国、日本、加拿大、印度等国家参展,并参加海外文化交流。正当他以旺盛的精力向自己的艺术峰巅攀登之际,1988年,他因车祸不幸去世。200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普文治书画作品集》,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书画家才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在这次的展览中,一方白文篆刻引人注目:“丹青不知老将至。”正如吴长江所评价的那样:“他的作品充盈着高尚的人文精神,虽历经坎坷,但达观坦荡,以‘长乐’自号。”
短短5天的展览,来自首都的数千人现场欣赏了他的作品。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林阳赏鉴作品后当即表示,要将普文治的国画列为“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出版发行。云南教育厅厅长罗崇敏观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先生之作,气韵飞扬;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