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物保护调查:地铁穿城过 文物安全否

  当历史与现代交汇,当遗产和民生交汇,当保护与发展交汇,如何承担责任?如何作出选择?对于地铁建设者和文物保护者来说,他们面对的挑战是史无前例的。

  地铁穿城,文物安否?

  ——西安地铁二号线文物保护调查

  城墙,守卫着千百年的来来往往,而今它的脚下将迎来钢铁的巨龙;钟楼,凝视着一个城市的繁华变迁,而今它将见证快捷的地铁时代。

  终于,一座千年的古城与呼啸的地铁在人们的殷殷期盼下交汇了,融合了;曾经的秦砖汉瓦将合着地铁的脉搏让古老的西安焕发勃勃生机。这是西安走向国际大都市梦想的经纬,这是古城人民幸福生活的纽带。

  然而,所有的人也都清醒地意识到,对于一个拥有1100年历史的十三朝古都,岁月在它的身上打上了太多的烙印。从地上到地下,从城墙到钟楼,从汉长安城到唐大明宫,西安的地铁注定要穿越一个城

  市千年的历史和遗产。当地下铁龙呼啸而过时,人们想知道,地上的诸多文物能否安然?

  当保护与发展交汇我们选择共赢

  “地铁经济”就像“地下钱龙”,把人流带到哪里就把财富带到哪里。这不仅仅是经济学家口中的泛泛概述,而是人尽皆知的事实。

  地铁对一个城市的改变,不仅仅是其交通,这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都会因地铁带来变化。

  地铁沿线正在成为城市的黄金经济线,地铁,代表着人流,代表着高昂的租金,代表着物业的升值,代表着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于西安,这座已经剑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活力之城,地铁之梦显得那么重要。而当这个梦想即将照进现实之时,却因为这个城市厚厚的历史而显得沉甸甸的。

  西安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时1100余年的十三朝古都,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辖区内周、秦、汉、唐四大遗址(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承载着中国历史上曾经的辉煌,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烙印。地铁规划伊始,来自专家学者和民间人士均提出了忧虑,“地铁会不会对古城文物造成损失?”

  2007年,西安地铁开建之初,一些网民提出了质疑。首先对西安地铁建设的可行性提出疑问;其次,话题集中在对古城墙和钟楼可能会造成的破坏上。他们认为,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不能不考虑文物保护一味搞建设,“城市的现代化并非没有地铁不行”。

  据记者查阅,仅在天涯社区的文物话题专区,有关西安地铁与文物保护的争论,就有十余个主题帖,每个话题的跟帖达到数千条。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中科院专家曾联名全国政协委员递交提案:反对西安城墙内修建地铁!

  怎么办?发展与保护似乎一时显得不可调和。“不是不能修地铁,关键是怎么修?如果文物保护抑制了社会的发展,这也违背了文物保护的初衷。只要用科学的态度和合理的方案,这两者是可以达成共赢的。”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代表文保界对地铁和文物的关系给出了务实的评价。

  事实上,早在地铁建设初期,文物部门和建设单位已经建立了有效的协作机制。在相互广泛沟通的基础上,确定了“促发展,重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加快城市地铁建设,确保文物安全优先”的工作原则。为确保西安城墙、钟楼等重点文物建筑的安全,陕西省、西安市文物局和地铁办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出保护文物的具体方案,先后完成了《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二号线通过钟楼及城墙文物保护方案》、《西安地铁二号线对钟楼影响专题研究成果》、《西安城墙南门、北门地铁二号线穿越区安全性评估及西安地铁二号线施工沉降与运行震动对城墙影响专题研究成果》等方案和研究成果,运用数值模拟分析等手段科学合理地确定古建筑沉降标准,这些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当遗产和民生交汇我们选择和谐:

  “地铁让我上班再不用为堵车发愁了!”

  “希望西安地下的宝贝没有因为地铁而受影响。”

  “我们家在地铁边,房价一下涨了好多!”

  “地铁应该不会让城墙不结实了吧?”

  “到钟楼逛街再不用担心提着大包小包挤公交车了!”

  “地铁从钟楼脚下过应该没问题吧?”

  对于地铁,西安百姓的心中总是交织着无数的感叹号和问号。老百姓能一面激动着地铁所带来的方便快捷的生活,另一方面,带着与城市血脉相连的感情,人们决不希望因为地铁而破坏祖先留给他们这些最美的遗产。

  老百姓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上世纪60年代,北京率先开建首条地铁线时,拆除从复兴门到北京站的城墙和城门为地铁让路,成为国内地铁建设中沉痛的教训。著名建筑师梁思成曾为此痛心疾首。

  老百姓的担心也是摆在地铁建设者和文物保护者心中首要的问题。

  地铁建设是否对地下文物遗址产生破坏?施工中的地面变形沉降是否会对其上历史建筑造成损害?长期运营震动又能产生多大影响,施工过程如何采取安全技术措施等诸多问题,凡此种种不可回避地摆在西安地铁二号线的设计、建设、施工单位面前。

  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西安地铁建设副总指挥乔征,西安地铁办主任陈东山等领导都曾经在各种场合说过,城墙和钟楼的穿越,一直是让他们睡不着觉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让地铁这项民生工程与保护文化遗产和谐共存。”

  这是陕西领导者们对百姓和历史的承诺。

  实际上,西安市文物保护规划,一直走在地铁施工的前面。西安市政协副主席、文物局副局长向德说,二号线的文物保护共投入资金2577万元。

  西安地铁项目规划首要原则是所有的线路都避开大的文物保护区;同时,预先对钟楼和城墙采取文物保护措施。《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文物保护规划》详尽地记录了沿线及其附近可能涉及的57处文物保护点的完备资料,文保方案达57页。由国内一流专家梯队提出的城墙和钟楼的专题保护方案,重达两斤。

  面对西安地铁二号线路无法避绕,必须下穿的西安明城墙、南北城门、钟楼西安标志性重点文物建筑,国外无实例参考,国内无经验可鉴,成为地铁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7年,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对《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二号线通过钟楼及城墙文物保护方案》进行了批复。在这个方案设计名单上有一长串考古界和建设界重量级的单位: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院、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安理工大学和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

  他们聚在一起只为了西安地铁能够毫不影响那些珍贵的遗产。一次次论证、一次次评审,专家们用他们所有的才智确保遗产的安全。保护措施细致得令人咂舌,形成了“西安城墙南门、北门地铁二号线穿越区段安全评估及西安地铁二号线施工沉降与运行振动对城墙影响研究成果报告”;“西安城墙南门、北门地铁二号线穿越区段现状调查与安全评估报告”;“西安地铁二号线盾构施工沉降对城墙影响专题研究报告”、“西安地铁二号线运行振动对城墙影响专题研究报告”;“西安地铁二号线盾构施工沉降与运行振动对钟楼影响安全评估报告”……各种研究报告对地铁对古建筑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

  《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二号线通过钟楼及城墙文物保护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联合多个相关专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参与,完成了九个相关课题研究;先后组织了六次文物保护方案、技术措施专题评审会,邀请了40余位国内一流的地铁设计、施工建设、文物保护、运营震动专家参加评审。先后多次赴北京汇报,尤其重视征求持不同观点专家的意见,通过反复实地试验、认真检查评估,进一步完善方案,以对文化遗产高度负责、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历史责任感,最终得到专家和国家文物局的认可。

  当历史与现代交汇我们选择同在

  2004年9月,那时地铁离西安市民还似乎很遥远,人们也没有注意到,一群手持洛阳铲的人正在西安的许多主要路段探测着什么。事实上,这是文物部门对地铁沿线文物的一次大“摸底”。“我们派出最专业的文物勘探队伍,就是要确保沿线地下文物的安全。”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

  根据地铁二号线沿线文物保护既定的方案,考古勘探分了两步:

  首先,在建设范围内,对沿线地面没有附着物、属于新征地或广场绿地的区域,施工前事先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其次,地下探出有文物、遗址或古墓时,要立即停工安排考古发掘。

  勘探过程中,考古人员高峰时出动100余人。几乎在任何一个地铁工地,都可以见到手持“洛阳铲”勘探的人员。在张家堡广场,考古人员探测时,每两人间隔5米排成一列,手执洛阳铲勘探。据介绍,因为此处是墓葬集中区,探测时每1平方米范围内,四个边角和中央各打一个“探孔”眼进行“梅花点式”探测,相距5米进行交叉探测。从张家堡至尤家庄、南稍门至电视塔区域,仅打下的密集性“探孔”就数以百万计,勘探的细致程度实属罕见。

  古老的洛阳铲掘出的是一段历史与现代的碰撞。面对这样的碰撞,文物单位和施工单位为所有的文物穿上了“金钟罩”、“铁布衫”,他们要让历史和现代同在。从地铁选线上,穿过钟楼时的线路选择了600米的半径绕开钟楼;穿越南门城墙时,将从瓮城东西两侧的城门洞下绕行通过,原则上尽量远离钟楼基座及城墙的变形敏感区。

  从地铁施工上,作业平台全部沉到地表10米以下,避开古城“文化埋藏层”5至7米的区域。永宁门城墙双线最大沉降分别为2.27毫米和3.09毫米;安远门城墙双线最大沉降分别为4.3毫米和7.5毫米;南、北城墙最大沉降均远低于15毫米的国家标准;钟楼最大沉降仅为0.21毫米,远低于5毫米的国家标准。为不让震动影响古建稳定,最大限度控制震源是施工的重点。为此地铁施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时任西安市地铁办工程处土建二部部长的杨新文工程师透露,盾构机在开挖地下隧道时,我们给城门洞套上临时的“钢护拱”,可以有效加固城门洞,分散施工带来的震动和推力。每个“钢护拱”的厚度大概在10厘米到20厘米之间。钟楼周围也打下了139根隔离桩。

  西安地铁二号线2007年启动建设时,国家还未颁布制定有关古建筑、古遗址的沉降变形、震动控制标准规范。西安的文物保护者为地铁施工提出了最苛刻的要求:钟楼台基地表及其顶面产生的最大沉降量不超过 -5 毫米,局部倾斜不超过0.0005的沉降变形控制标准。城墙范围地表最大沉降量控制标准+5— -15 毫米,局部倾斜不超过0.001的沉降变形控制标准。从随后2008年国家颁布的《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术规范》(50452-2008)来看,西安地铁二号线无疑执行了国家最为严格的控制标准。

  而西安地铁建设控制标准的确定,也为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西安地铁是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是遗产和民生的和谐,是保护与发展的共赢。面对它,所有的人都有理由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  沙 莎  陈 艳)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