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画》曝光艺术市场种种造假行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傅抱石真迹“湘夫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伪作“湘夫人”


  当今,艺术市场如火如荼,而陷阱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由记者撰写的《雾里看画》一书近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该书积作者近十年书画采访经验而成,披露了一派火热的艺术市场上种种造假行径:一本“钱松岩画集”66%是假画;傅抱石、林散之、高二适、苏天赐等著名书画家纷纷被造假者盯上……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直接把真画、假画加以对比,以引导初涉收藏的人对艺术市场这潭“深水”有一定的警惕。


  你以为“捡漏”,其实是被骗


  在一场拍卖会上,某老板买了标价几十万的名家画作,以为捡到大漏,结果无一例外是假画……身边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作者认为,当今由于楼市、股市的低迷,大量民间资金找不到出口,于是奔向艺术市场,但很多人缺乏应有的投资意识,买画的时候特别盲目,自己缺乏眼力又不找行家掌眼,以至于花了大钱,却屡屡买回垃圾。


  本书列举大量书画造假行径,就在于警醒投资者:切勿冲动投资。譬如,某次一位台湾人花大价钱买来了傅抱石的一幅“湘夫人”,抱石之子傅二石一看,就知道是假画,仿造的是同样的一幅“湘夫人”。画面上的人物一如抱石原作:红领子、头发、飘带、甚至旁边飘落的树叶一片两片三片,都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但在人物旁边,造假者创造性地加上了几棵树,但那树画得极其糟糕,画笔生涩而粗糙。至于旁边的题跋,就更加糟糕。“人物还能打个70分,树只能打个30分,这个字大概只能打10分了”,二石笑言:造假者也辛苦啊!这么一幅伪作,估计得有好几人合作才能完成。有的专门负责画人物,有的负责添景物,有的负责题跋,有的负责刻印章,还得有人负责做旧……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目前,这幅真迹仍然珍藏在郭沫若纪念馆。又有伪作“渔父图”,上题“1963年5月傅抱石南京并记”,画面浑浊不清,人物、波涛都交代不清,形似而神非;反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原作,整体画面令人神清气爽,见之忘俗,画中的渔父眉目清朗、神采奕奕。


  详尽披露书画作伪种种手段


  书中也盘点了书画造假的历史渊源,指出魏晋南北朝时就已出现假画。王羲之的四世族孙、南朝齐书法家王僧虔在所著《论书》中记载:“康昕学右军草,亦欲乱真,与南州石道人做右军书货。”这位康昕和尚与石道人作王羲之赝品的买卖,显然生意不错。而南朝宋人虞禾更在《论书表》中记载了作伪的方法:“轻薄之徒锐意摹学,以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真伪相揉,莫之能别。”可见当时作伪便很专业。而今天,堪称书画作伪的最高峰期。由于电脑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有的伪作已可乱真。书中也详尽披露了种种书画作伪的手段:出版画集造假;把伪作掺杂入真画集;造大家不熟悉的画家早期作品;借鸡生蛋法——也即买来一幅真迹,再照着真迹下一个一模一样的“蛋”;改款割款法;还有高手的造假——自由创作法等等。目前,甚至一些著名的口碑良好的拍卖公司都难逃上拍赝品的质疑。比如,2010年3月,著名的美术刊物《美术报》撰文质疑香港苏富比春拍的一幅齐白石所画的《虎》,认为该画无论是笔墨功力、老虎造型、气韵贯通,还是题款,都有明显的临摹痕迹,被断言为仿作。


  不过,作者也坦言,此书仅能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对于假画及造假行径,所曝光的也不可能穷尽艺术市场的种种,只能是看到一幅假的,就曝光一幅。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