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艺术区游客井喷的背后:“逆势繁荣”动力何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1年国庆节期间的798艺术区游客众多。


  9月24日,对北京798艺术区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当天游客数量达到10万人次,在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园区内,人山人海,车一辆挨着一辆,交警、城管和保安齐出动指挥交通,维持秩序。“过去再好的条件,也承载不了这么多人,”798艺术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国华对中新网记者说,798的承载力到了极限。


  798“逆势而动”:游客“井喷” 园区承载达极限


  近来,网络上有一组798户外雕塑展的图片引人关注:夸张的胖妞、马奶下拥挤若干作吮吸状的人群、橙黄红色椅子搭建的通道、四个跨肩串联而立的笑脸……在网友的爆料图中,游客纷纷与雕塑合影、给雕塑拍照,打扮时尚的美女也在体型庞大的裸男雕塑旁留影。


  这是798在“多元、实验”的理念下组织的一次雕塑展,也是历届798艺术节中规模最大、展品数量最多的一次。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吕胜中将这次展览比喻为“晾晒中国当代雕塑现状”。


  而798艺术区“晾晒”的,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798成功地让北京朝阳区酒仙桥电子工业老厂区,蜕变为流动创意的艺术区。从2001年开始,艺术家和文化机构陆续进驻,798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


  798起初是艺术家自发的聚集地,和西方艺术区的发展走向略略相似。虽然,外界各种议论近年来一直存在,但是798却没有呈现凋敝景象。


  “西方重要的艺术区现状都很惨,比798差。纽约苏荷区就没人,法国的左岸不成气候,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附近的画廊,惨淡经营,不少倒闭,” 在10日“2011北京798艺术节主题雕塑邀请展”学术研讨会上,北方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乔迁说。


  798却更热闹了,游客越来越多。“国庆节期间,798的游客达到3-5万人,承载力到了极限的状态。”798艺术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国华表示,过去游客只有几千人,798管委会还能去做一些想做的工作,“但现在有点招架不住了,人太多了”。


  张国华透露,在艺术节开幕当天,园区内来了将近10万游客。“过去再好的条件,也承载不了这么多人,我们也希望社会多给一点时间,让我们去想办法。”张国华说,下一步管委会要考虑的是“怎么去适应798的发展和人们的关注度,把服务和承载力做得更好”,除了做更多的引导性艺术活动之外,在管理、接待和园区整体发展上下功夫。


  不仅是游客数量在特殊日子“井喷”,艺术机构入驻的热情也一直保持着。“每天到798找地方的络绎不绝,798没有很多空房子,始终是满的。走一家,才能进来。”张国华表示。未来,798的功能性会更强,以更好地解决艺术机构入驻的问题,如建当代艺术大厦,建博物馆等等,“那时就有大量的面积。现在别说一万平方米,一千平方米都找不着。”


  “窗口效应”延长798生命力 每年几个亿也难买来的效果


  在北京,不只798一个艺术区,北有草场地,南有宋庄,都是原创艺术的活跃地。经过十年的发展,798的优势最为明显,已然是亚洲最大的当代艺术区,成为世界看中国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798对世界产生了影响,这个品牌大家要珍惜。”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说:“过去,只有美术馆、博物馆预订这种单一的展览展示方式,798给了艺术家多元发展的空间,成为新艺术创作的萌芽之地。”


  吴为山认为,798不仅是北京的、中国的,应该是世界的;不仅是当下的,应该是历史的;“798”应该成为新艺术、新思想的代名词。有人担心“在798商业会挤走艺术”,对此,吴为山持相反意见,“商业的驱动会带来高品质的艺术,商业和艺术是矛盾且统一的”。


  在商业上,798是成功的,知名艺术机构运作红火,几乎每天都有顶级艺术家在做展览。据管委会统计,艺术区每年举办的各类展览、演出、时尚发布以及文化艺术活动的总数超过2000场次,到访的中外宾客超过200万人次,其中境外人士超过30%。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