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钧:首个中国官方美术馆个展

  2007年的香港佳士得春拍中,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创造了个人以及中国当代艺术价格的新纪录。对于价格的飙升,《纽约时报》分析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上有很多投机者,在中国,10个20个或者30个买家,他们身家上亿,“只需要有10个进入了艺术市场,就托起了价格”。

  说了这些,只是因为曾在圆明园画家村里“晃悠”的方力钧(微博)也身在其中,1989年他第一次卖画,每张100元兑换券,1992年,他把几张素描“批发”了4500美元,在这个2007年,他的《系列2,No.6》在纽约苏富比(微博)夜场拍卖以407.3万美元成交。

  光头是我自己的权力

  从2004年开始,苏富比和佳士得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交额从每年1000万英镑上升到每年1亿英镑,其中主要是政治波普和玩世主义等流派的作品。

  方力钧自1988年以来一系列作品中的“光头”的形象,成为了一种经典的语符,标志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上半期中国普遍存在的无聊情绪和泼皮幽默的生存感觉,正是这个代表着玩世写实主义的光头符号,成为了方力钧的个人代名词。

  “光头是我自己的一个权力,一个艺术家有一个令人辨识的艺术形象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如果艺术家愿意从这里面多榨取一些利润的话,这是他的权利之一。同时,我也是这个符号的最大受益者,我对这个符号的感情也是最深的,从生命本身来讲,是不应该受到符号限制的,这只是生命选项之一,而不是生命的全部。人生也不在光头的这个壳里。”

  “在90年代初期,艺术创作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没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当有人站出来发出第一声呐喊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所有人的关注。今天的艺术界已经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二选一的游戏已经结束了,对于艺术家这是很幸福的事。由此,符号的重要性和他所带来的关注程度也不再像之前那么强烈了,光头会不会被取代,也不再那么重要了”。

  货币是最不可靠的

  “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做会使自己安心”行为心理学如是说。当我们聊到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价格从最早的100元到1000万时,方力钧摩挲着自己的双手,似乎在告诉我自己也不太相信这个事实。“被社会认知和熟悉的程度不一样,早期的时候没有几个地球人知道你,随着见过你了解你的人多了,喜欢你的人也会增多,这是价格上升的原因之一。需要强调的是,现在的人们都喜欢谈论数字,拍卖的价格,作品的价格等等。我倒是觉得货币是最不可靠的,货币有如此巨大的变化正告诉着我们他不靠谱。人们从最早向往着万元户到现在的亿元时代,货币所包含的泡沫是最大的”。

  “我的运气非常好,在中国有句谚语‘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断无常万事休’。人的生命就是这样一口一口喘下来的。这些年在运气的护佑和朋友们的帮助下,我的收获就是越来越清晰的知道哪些是你该要的,哪些是不该要的。同时在做事情上心态比较平和,人生对我来说,无时无刻不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不要铁饭碗式的卖身契

  2007年对方力钧来说是繁忙的一年。而在这其中,对中国当代艺术圈影响最大的要数“艺术长沙”和上海美术馆举办的方力钧个展。“包火车去长沙”和“首个中国官方美术馆的个展”成为了当年最大的噱头。最终的效果也确实不错,“艺术长沙”的活动最终以双赢的结果完美谢幕,让这场狂欢成为了07年最为独特的艺术事件。上海美术馆的个展更是对方力钧个人的艺术创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当人们静静观赏展品的时候,是否是转型之作已不再重要了。博洛尼亚当代博物馆馆长Gianfanco Maraniello在看过展览后表示,方力钧个展走进公立美术馆,显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生存状况的巨大改善,具有标志性意义。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近五年是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时间段,当代艺术从80年代末正式登场,从90年代到2000年,当代艺术与社会环境一直处于互相猜疑的状态,不为大家所接受,也不被关注。2000年之后,受环境影响当代艺术迅速的与社会产生了互动,在06年之前已渐入高潮。而远在当代艺术火爆之前,就隐藏着一些我们看不到的问题,当行情到来的时候,有的艺术家按耐不住,失去了很多本来拥有的。在我看来,这些年来在当代艺术的飞速发展中,一个艺术家其实能做的是很有限的,而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哪些工作是核心的,哪些价值是核心的。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能做到退一步到不失为很大的进步,学会以退为进。因此,这五年来,我最大的感受还是踏实,一切都还在正常的轨道中。”

  2007年的方力钧曾公开说自己不跟任何画廊签约,不要铁饭碗式的卖身契,“正因为没有协议,双方都非常保护合作,既保持相对独立,又决不互相拖累。”面对商业,他非常自我地保持着一个他认为的独立艺术家的基本态度。“我们有合作的画廊,但是是口头承诺的合作,不是签约的形式。就我看到的,口头的承诺往往比严格的合同要可靠得多。一个艺术家不可能自己去应付世界上所有的问题。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一句承诺足矣。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不可靠的人,最严密的合同也会被找到漏洞。多少人正在这么做,这是很常见的一件事。”他宁愿去相信一句口头的承诺。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