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天山“澄江动物群”化石群“申遗” 迎大考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至今仍被国际学术界列为“十大科学难题”之一。
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帽天山化石地,似乎距离世界自然遗产这张“地球名片”很近了。
但在拿到名片之前,它还需要过两关。一关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帕特里克·迈克基维尔教授和莫哈·塞非亚·莱马教授,于9月23日抵达玉溪,对澄江化石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进行实地考察评估。另一关是,2012年夏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会议,正式投票表决帽天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地球在太阳系已有46亿年。直到35亿年前,海洋里才出现了单细胞生物——原核生物;直到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海洋里的无脊椎动物突然空前繁盛,地球上“瞬间”变成了纷繁多彩的多细胞动物世界,科学家称之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帽天山,位于玉溪市澄江县东6公里处,帽天山“澄江动物群”化石群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拥有5.3亿年前的化石,那正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时间。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至今仍是一个国际学术界的科学难题。可贵的是,“澄江动物群”化石,为探索“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奥秘开启了一扇宝贵的科学之窗。
除带你欣赏化石之外,本篇报道还关注“申遗”话题。“申遗”的背后,澄江县政府打的是什么算盘?一个缓冲区内的村庄,又在经历着怎样的现实?

“申遗”资源
目前已有两张“名片”
9月22日清晨,帽天山湿漉漉的。一阵冷风吹过后,蜘蛛网上的露水不断往下滴。干海子的村民,正忙着清扫通往帽天山的道路。此时,距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的到来,还有约48个小时。
澄江化石地管理所外,一块石头上书写着启功先生的题字“地球生命摇篮——帽天山”,一旁的木板上中英文说明:“澄江化石地 提名遗产地界”。
2010年8月18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北京组织召开了“澄江化石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论证会,根据论证会的意见,澄江申遗提名地由原来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5.2平方公里。
当地的百姓习惯称那里为帽天山,是因为远远看上去形状如同一顶帽子。为何加个“天”字,有一种说法是它相对于抚仙湖具有高度优势,帽天山的海拔是2023.8米。
目前,帽天山揣在口袋里的两张“名片”分别是:2001年3月6日被批准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1月被批准为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地。

5.3亿年前“生物”化石
9月22日,记者走进了帽天山,发现的化石都被集合到了澄江化石群展览馆。展览馆门票每人20元,现役军人、残疾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1.2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费参观,学生团体则是优惠对象。“去年来参观人次最多,近万人,但超过半数的人次是政府接待。”澄江化石群展览馆吴怀智告诉记者。
进入展览馆,最先看到的是“中化微网虫”模型,按顺时针方向参观,化石依次排列在玻璃柜里,通过放大镜,可以清晰地欣赏这些5.3亿年前的“生物”。
展览会汇集了120多种,40多个门类的化石。在这些“生物”中,“云南虫”算得上整个展览馆最耀眼的“明星”。云南虫属于脊索动物门,当然也有人认为其属于半索动物门,也有可能是目前所找到最古老的脊索动物化石。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类群。
与展览馆相隔约400米的地方,是澄江化石群首发点。展览馆讲解员代欣说,来展览馆参观完之后,有些人会去“首发点”烧香,他们认为云南虫或者其中的某种化石就是人类的祖先。早些年,这个现象很明显。
1991年,古生物学家侯先光先生在澄江县帽天山发现了云南虫,这是澄江动物群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1994年冬季,另一位著名的古生物研究者陈均远发现了十余块完整的云南虫标本。次年,陈均远等人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提出云南虫和海口虫应该属脊索动物中的低等动物,即头索动物的论证。
云南虫的发现证明了在澄江动物群中蕴涵着脊椎动物的起源,这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大突破。
云南虫、奇虾 留下不解之谜
如果化石群展览馆只有云南虫这一个“超级明星”的话,也许会有些寂寞。幸好,还有另一个“超级明星”——奇虾也在这里。
奇虾并不是虾,于是科学家加了个“奇”字来命名。奇虾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大型无脊椎动物。科研人员通过化石发现,这种动物口器有十几排牙齿,直径有25厘米,口中还有环状排列的外齿,对那些有矿化外甲保护的动物构成了重大威胁。粪便化石长10厘米,粗5厘米。根据发现的幼虾来推测,奇虾体长可能超过2米。
奇虾生活在5.3亿年前的海洋中,它有一对带柄的巨眼,能够360°的旋转。一对分节的用于快速捕捉猎物的巨型前肢,美丽的大尾扇和一对长长的尾叉。
可以想象,在寒武纪大爆发的时间段里,大多数动物的身体只有几毫米到几厘米。忽然出现了一个体长约2米的“怪物”,而且这个“怪物”有几排牙齿,在动物世界里这意味着什么?最凶猛的捕食者?绝对的统治地位吗?
在澄江化石群展览馆,只能看到奇虾身体某个部位的化石,例如,头前附体、以及未定种的奇虾。之前发现的四块完整的奇虾化石,还在古生物学家的实验室里。
奇虾的名气,不单单是因为它在当时动物世界里的“社会地位”,它的发现,人类知道了当时海洋确实存在完整的食物链。
“适者生存”的法则从来就不可能因为谁而改变。就像在陆地上曾经占统治地位的恐龙一样,奇虾也早已绝灭了。究竟它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永远从地球上消失的?这是又一个未解之谜。
中华微网虫,云南虫,奇虾以及在澄江帽天山发现的众多动物,共同指向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时间从开始到结束,大约只有200万年左右,它与整个地球历史的46亿年相比,就好像是一天中的1分钟,短暂的瞬间而已。“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甚至给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挑战,因为达尔文及后来的学者,尚无法用进化论的理论来解释这一奇特的、爆炸式的演化事件。
这也恰恰是澄江帽天山化石地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最有利条件,因为,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寒武纪时期的古生物化石。
帽天山的考古价值
198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侯先光在澄江县帽天山发现了“纳罗虫”化石,向人类揭示沉睡了5.3亿年的寒武纪早期世界,中国、云南、玉溪、澄江和帽天山,从此闻名世界。
1984-1994年间,来自10多个国家的50多位古生物学家,在澄江帽天山地区采集了约5万块化石,在澄江化石中发现了40多个门类的80余种动物,涵盖了现代生物的各个门类。此外,还发现了多种过去曾大量存在现已灭绝的动物“新”种,由于已超出现有动物分类体系,只能以发掘地名来命名,如抚仙湖虫、帽天山虫、云南虫、昆明虫和跨马虫等。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玉溪与昆明交界的滇池海口发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柱动物——海口鱼的化石,属稀世珍宝级的动物化石。研究表明,海口鱼结构和功能比云南虫还复杂,被认为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人类这一生命进化树和生物演化链上的鼻祖。
1991年4月23日,美国《纽约时报》以头版头条并附图片介绍了中国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
2001年1月,美国《科学》杂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现状,认为云南澄江化石使脊椎动物出现提前了6千万年,这些化石有助于古生物学者证实大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申遗”搭台 旅游唱戏?
当地表示:“帽天山作科普基地,旅游重点放在抚仙湖”
保护决心
总理批示后 一天关闭42个采矿点
帽天山不仅有化石,还有磷矿。根据查阅到的资料显示,帽天山磷矿资源已探明储量6.5亿吨,矿区面积48平方公里。帽天山的磷矿品位高,易开采。采矿,偷矿这两个词语,在一度时间里和帽天山联系在一起。
最近的一次偷采帽天山磷矿,是发生在2010年初。更早些时间,当地政府在关停这些矿山前,媒体用“疯狂”二字描述当地采矿。尤其是在2004年,在政府下令关停前,采矿企业老板为了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就加快进度抢采。
新华社记者2004年曾前往澄江帽天山调查采访,报道中记录到:“核心保护区的界桩淹没在山脚树丛中,难以辨认。界桩外不到百米的地方已被挖得坑坑洼洼……位于帽天山南面、西南面及西北面还分布着其他的磷矿采矿点,远近的山峦被开膛破肚,植被遭到破坏,显得满目疮痍。”
须知, 2001年3月6日,帽天山被批准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像这样在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区内大肆开挖实在是触目惊心,几天下来一个山头就被挖成深坑。由于化石层在矿石层上面,这种开挖势必造成地区自然面貌被更改,可能导致部分化石缺失,对科研考察带来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政府要想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就应该立即关停所有矿山。
2004年9月5日,温家宝总理就帽天山开发磷矿作出“保护澄江化石群、保护世界化石宝库、保护这个极具科学价值自然遗产”的批示。
落实总理批示,玉溪市迅速行动,澄江县一声令下,一天内关闭了帽天山周边42个采矿点。
“就连偷矿也没人敢来了,哪还敢采矿。”老赵指着曾经采矿的点对记者说。老赵2007年就驻扎在帽天山,他是澄江化石地管理所工作人员。
事实上,尽管帽天山磷矿丰富,若保护区一旦在明年正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假如出现采矿、偷矿的事情,将有可能成为一条国际新闻。
“申遗一旦成功,要动其一个指头,都要向世界汇报。这多多少少代表着申遗地官方的复杂心态,拥有世界遗产是好事,可周遭靠什么发展呢?帽天山磷矿资源丰富,当年侯先光走进这里时,就住在地质勘探队的房子里,如果他晚来一步,后果难以想象。”网友锁华媛在微博上说。
目的何在
借“世遗”开放抚仙湖旅游资源
“帽天山申遗这个问题,我们县委县政府是把它当做一个世界级的最重要工作来抓。”今年9月22日下午,澄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丽华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这个“世界级的工作”,可以见诸报端是始于2004年。帽天山对“申遗”的热情,要稍晚一些。自1976年,世界遗产协会建立《世界遗产目录》后,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一股申遗热。
2000年,应该是“申遗热”的一个拐点。那一年,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一项《凯恩斯协议》,这个协议在2004年经过修改,规定每年每个国家只能申报两个项目,其中一个必须是自然遗产,总量上世遗会每年只受理45个项目。现在看来,这个协议,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平衡遗产地域分布,另外一个就是给申遗热降降温。
也就在2004年,帽天山申遗话题,进入公众视野。
作为一个常识,“世界遗产”并不是为了开发旅游而推进的项目,这就意味着自然遗产不会财源广进。世界遗产最根本的想法,是保护那些人类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文化遗产,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是反复商业开发的。
申遗背后的积极推动者,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这类活动的积极推动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地方迫切希望将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做大做活做强。”从事旅游行业的一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当记者问及澄江帽天山申遗经费的情况时,赵丽华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从之前申请自然遗产的地方看,各地在申报“世遗”过程中都投入了大笔资金,媒体公开报道有动辄上亿元的。
针对申遗经费,网上有评论就此质疑,为什么在申报期间可以不惜工本,动辄花上千万,上亿元。保护世遗就要急于收回前期的投资呢?说到底,地方政府的真意并不是保护,而是将世遗当做摇钱树、聚宝盆,前期的投入是为了申遗成功后丰厚的回报和长期的财源。
去帽天山,唯一需要买门票的地方就是澄江化石群展览馆,20元人民币。“这个门票钱要上交给地税。”展览馆吴怀智介绍,一万游客中超过半数的人是政府接待。实际上,化石群展览馆的门票远不如一个普通公园的收入。
一旦获得世界自然遗产称号,涨价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病,距离帽天山最近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石林就是这样的。分析人士指出,门票涨价的冲动源于两点:其一,为了申遗,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需要有所回报补偿;其二,成为“世遗”后,需要更细致的保护,保护就需要钱,就得从门票里拿。
帽天山除了展览馆,目前没有收取门票。这看上去,帽天山“申遗”,似乎无利可图。澄江看重的只是“世界自然遗产”这张名片,而真正在乎的则是距离帽天山数公里的抚仙湖。
“帽天山作为一个科普的基地,旅游的重点放在抚仙湖。”赵丽华说,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开放旅游资源,世界遗产才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赵丽华透露,在保护的外围,将建一个博物馆。“不是由企业来做,而是由政府来投资建设,一旦项目获得批准,每年将有5000万的投入。”赵丽华介绍,博物馆的一方面将用于化石的展出,另外一方面也将加入娱乐的内容。
针对此前国内的一些申遗地,目标瞄准旅游业的现实。有网友评论称:“申遗搭台,经济唱戏”,地方政府想要逃出这样的思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要简单的理解地方政府是单纯的处于保护目的而去申遗,更多的时候,申遗就是一笔经济账,地方政府会把这个算盘打得很响。
申请世界遗产最有利的一个理由是,当某项世界遗产因自然、战争等因素濒临灭绝时,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们,有义务对其进行援助。
2011年欧亚经济论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分会,9月23日在西安大唐西市举行。 “游客们在这里会到处扔垃圾,一些建筑对艺术也没有足够保护,这其实都是应该改变的。”英国遗产保护专家格兰汉姆·巴罗对媒体说,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中国应该注重对遗产的保护。
“申遗”背后
缓冲区农民与“申遗”的经济账
啰哩山是帽天山化石地缓冲区里的一个村庄。67岁的毛荣国(化名),对化石的理解是“化石边的土壤不好,庄稼不生长。”而在冯家礼眼里,那些化石都是一些死了的“小虫虫”。
9月23日,晨雾笼罩中的帽天山,显得有些神秘。
粉刷一新的啰哩山,倒像是刚搬到这里的村子。但走入村子之后,令记者感到疑惑。开了裂痕的土坯房没有任何修复。“只是粉刷路边的,政府有补偿,我们住在村子里面的没有。”没有得到房屋修补的毛荣国也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标准,只修补路边的房子。
冯家礼说:“帽天山申遗,这几天我们都在讨论这个话题,希望这次申遗能够成功,我们会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在啰哩山,“申遗”话题还不仅仅是“高兴和自豪”。
67岁的老人毛荣国和老伴在帽天山化石地缓冲区内,有3.5亩土地被用于退耕植被恢复。在今年之前,3.5亩土地是用来种植经济作物烤烟。“按照今天的收购价格,可以有6000到7000元的收入。”毛荣国老人说。烤烟,是他们家一年的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什么我都支持,但是不能让我比现在还穷。”老人支持“申遗”,但他今年的收入明显就减少了近8000元,这让他感到气愤。
在每年的8、9月份收购完烤烟之后,毛荣国和老伴会在3.5亩土地里种上麦子、青花、豌豆。毛荣国掐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3.5亩土地一季可以栽种七八千棵青花。目前的市场价是4.5元一斤,照此平均拉扯下来,平均一棵青花能卖到一元人民币左右。
“不要讲一块钱,就是一棵5毛,也有3000多块的收入。”毛荣国说,青花的生长周期很短,三个月左右就能销售。全年算下来,3.5亩土地种上烤烟和青花,至少也有1万元收入。
但被用于退耕植被恢复的3.5亩土地,应该获得3500元的补偿,目前只拿到2000元人民币。剩下的1500元还不知啥时能够兑现。
60户人家,像毛荣国这样的情况有10多户人家。最多的一家人被占了近10亩土地。
今年之后,还会不会有补偿,毛荣国不知道。他比谁都更想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围绕专家考察路线,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区、缓冲区、外围区和沿线公路、街道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主要项目有矿区植被恢复治理600亩,土地退耕植被恢复2000多亩。
摆在澄江县政府面前的问题不少。如何保护了“申遗”地,同时又让申遗地缓冲区内的农民不因为“申遗”而变贫困。“通过技能培训,让他们走出去。”澄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丽华说,这是解决缓冲区内农民的一个办法。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