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壶类艺术品呈畅销趋势
伦敦南部各区域拍卖行提供了大量亚洲艺术品,开展了专题拍卖会或综合拍卖会。中国艺术品不可避免地制造了头条新闻,而且大量使人震惊的价格和新记录显示出,中国艺术品市场对所有规模的公司来说,尤其是对伦敦各区域主要拍卖行来说,都是获利丰厚的领域。
索尔兹伯里(Salisbury)伍利沃利斯(Woolley & Wallis,保险费费率为19.5%)拍卖行一年两次举办的亚洲艺术品拍卖会去年的营业额占了该拍卖行营业总额的68%,比2009年同期上涨了97%。同样地,中国艺术品交易占了杜尔切斯特(Dorchester)杜克(Duke,保险费费率为19.5%)拍卖行一年营业总额的一半。爵维茨(Dreweatts)拍卖行今年在多宁顿修道院(Donnington Priory)举办的拍卖会营业总额也达到了七位数。
乡村的拍卖趋势反应出了首都伦敦的拍卖趋势。代表中国收藏家参与竞拍的中国古董商和代理人占了竞标者的大多数。由于来自中国大陆的买家数目庞大,在买家登记注册的时候,那些“尚未付款”的拍卖品的教训(最著名的是去年11月在鲁斯利普Ruislip班布里奇Bainbridge拍卖行以4300万英镑成交的中国籍中标者尚未付款)使主办方产生了警觉。作为先于主要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伍利沃利斯拍卖行要求新买家和有过不良记录的买家出具身份证和住址证明,并根据他们感兴趣参与拍卖的艺术品的情况,要求他们支付1万至2万不等的订金。这种需要支付订金的艺术品均身价昂贵,在伍利沃利斯拍卖行的拍卖品目录上数量还不小。
这场在索尔兹伯里举办的伍利沃利斯拍卖会营业总额达698万英镑,是区域性拍卖行中营业额最高的,远超其他拍卖行,这还得归功于大量质优价高的拍卖品和买家对宜兴紫砂壶的强烈需求。1123件拍卖品中,75%都找到了买主。
一套长7.75英寸(20厘米)的乾隆时期(1736-1795年)皇家白玉茶壶和壶盖成为了那一周的中国艺术品明星拍卖品,也是伍利沃利斯拍卖行的王牌古董商约翰·阿克斯福德(John Axford)在玉器领域取得的又一次胜利。前几次胜利包括:以340万英镑成交的玉水牛(2009年5月)和以320万英镑成交的玉鹿(2010年11月),两次均在多赛特(Dorset)的克利切尔(Crichel)拍卖行完成。令人放心的来源会给拍卖品加分,而这只白玉茶壶正和玉水牛玉鹿一样,来源纯正。苏格兰人辛顿·丹尼尔·斯图尔特(Hinton Daniell Steward,1853-1926)曾在英格兰曼彻斯特建立一家棉花企业。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斯图尔特来到中国,将玉壶买下并带回了英国。玉壶表面下侧携带着两个标记,一个表明该玉壶参加过1871年的国际展会(International Exhibition),另一个则表面它又参加了1886年的国际展会。
10名来自纽约、伦敦、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竞标者参与了这只玉壶的竞拍。白色光滑的表面、极好的保存状态和无懈可击的来源使这只玉壶的身价远远高出今春出场的其他壶的价格。最终,一名香港电话竞标者以175万英镑买下该玉壶,击败来自浙江的一名古董商。
与这只玉壶一起的还有另一件玉器,均由它们的最初收藏家在埃塞克斯(Essex)的后裔提供。这另一件玉器是一套瓶身和瓶盖联合在一起的长7.5英寸(19厘米)的乾隆时期花瓶,最后以102万英镑成交,中标者是在玉壶竞标者失败的浙江古董商。
伍利沃利斯拍卖行并不是唯一一家提供皇家带盖玉器雕刻品的拍卖行。5月19日,杜克(Duke)拍卖行举办的名为“来自颐和园的宝贝”拍卖会上出现了一组十二件私人藏品,其中就包含了玉器雕刻品,以及筷子和手表——全都是1860年上尉詹姆斯·刚特(James Gunter)从中国劫掠来的。这套劫掠来的艺术品全部售出,总成交价为125万英镑。此次杜克拍卖会获得228万英镑的营业总额。
来自利特尔顿·亨尼西亚洲艺术品机构(Littleton & Hennessy Asian Art)的鲁宾·利恩(Ruben Lien)是为数不多的现场参与竞拍的伦敦古董商,他的出现为杜克拍卖会了提供亮点:一套特小的只有13厘米长的乾隆时期(1736-1796)白玉杯碟,以43万英镑成交。
亚洲买家喜欢这些苍白的色调。一只展示在拍卖品精装目录封面上的拟古黄玉垂饰,被一名电话竞标者以40万英镑买下。就销售数量而言,杜克拍卖行的的卖出率高达86%,十分强劲。
正如之前在伦敦看到的,拍卖行要自信地给皇家瓷器定义年份会很困难,他们常常让拍卖市场来决定一件瓷器是否是正品。杜克拍卖行就这样做了。一件11英寸(28厘米)长的青花瓷抱月瓶的出生年份被归类为永乐年间(1403-1424)或之后,根据几个月前的新闻报道,该花瓶的最初估价被定为100万英镑。那么,花瓶的年份和标志是真实的吗?十八世纪的中国陶工模仿明代抱月瓶的水平炉火纯青,不是为了欺瞒世人,而是出于对这一早期瓷器巅峰时期的瓷器的尊敬。买家对这一花瓶的普遍感觉是它是赝品,最终一名电话竞标者以10万英镑将其买下,这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