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从历史名词到文化遗产的转变
“蜀道”作为历史名词,知名度颇高,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古体诗《蜀道难》使其名扬天下。一般公众的概念里,相当一部分人不甚明了李白诗句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险峻山岭指的是秦岭,只是认为蜀道是一条穿越险山峻岭的古道路,很少会将其与不可移动文物相联系。学术界充分认识并肯定了蜀道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它在历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但是长期以来主要侧重于对蜀道的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和历史文献研究,间或有少量的对蜀道某一线路某一小段的考古调查。随着近年来文化遗产内涵、范围的拓展,一种全新的遗产保护理念――线性文化遗产兴起,蜀道作为一条古代历史的线性路线,其内涵的各个要素无疑符合了线性文化遗产的一系列特征,跳出了历史名词的框架,被赋予全新的定义和认识。
一、蜀道的历史名词定义
蜀道,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由长安通往四川成都的陕川驿道,是穿越秦巴山地修筑的一条道路,起点在陕西关中平原的长安,终点止于四川成都,即秦蜀相通之路。并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理解 “蜀地(国)的道路”或“四方地区通向蜀地(国)的道路。这一点从汉魏时对蜀道某些段落的称呼就能明白。北魏的郦道元《水经注》引褚少孙补《史记》说:“武功,扶风西界小邑也。蜀口栈道近山”。显而易见,远离四川的陕西关中的武功,扶风并不是蜀地,而距其附近的古褒斜道北口已称为蜀口。“蜀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尚无定论。据西北大学李之勤教授考证,至少在魏蜀吴并立的三国时代已出现蜀道一词。
从长安到成都,其间秦岭、巴山横亘。汉中盆地是两山中间的的中间站,把蜀道划为南北两段。历史上由关中的长安经汉中盆地而到四川成都的道路有多条而并非一条。各条路线所经过地区的地理形势不尽相同,道路险易、开发先后也有很大差别。每条道都有自己的具体名称,而且其中任何一个具体名称又都只代表蜀道的某一线或某一段,并不能通贯从长安到成都的蜀道全程。从长安到汉中,穿越秦岭的四条南北向道路,沿河谷行进,因而也多采用这些谷道的名称来命名。
蜀道起始年代,应远在战国以前,甚至殷商时期。西周末年,周幽王伐褒国,得美女褒姒。据《汉书&<2539;地理志》,褒国就在后来的褒城(即今天的汉中勉县)。那时从褒国到西周的镐京,最捷近的道路便是褒斜谷道。蜀道明确见于历史记载的,始于战国。《战国策&<2539;秦策三》记“栈道千里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史记&<2539;货殖列传》记载 “巴蜀亦沃野,……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而故道之名,则始见于《史记》。
二、蜀道历史名词所蕴含的丰富性
蜀道从开凿建成一直到明清时期,始终作为一条交通要道发挥着交通运输的重要职能。作为中国古代一条建造时间最早、存在年代最久、跨越朝代多,沿用时间最长、线路最艰险复杂的古交通要道,在古代政治生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军事和交通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悠久的历史使之必然成为历史名词。
作为历史时期在全国影响力较大的国家级陆路交通线,蜀道在不同时期的交通作用、军事作用以及发生在蜀道上众多的重要历史事件,其影响力与价值已经超越了地域范围,真正具有国家意义上的重要价值。同时不能忽略的是,一直到民国初年,蜀道始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被使用的交通大道,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文化资源。
蜀道不同于其他古道路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栈道在蜀道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是蜀道中的精彩华章,曾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蜀道常与栈道或栈阁联系在一起,但是蜀道不等于栈道。一般而论,在蜀道总长中,栈道所占的比重大致为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几,不会超过百分之三十。在宋代以前,栈道所占的比重可能会略高一些。
蜀道的历史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文献史料对其的重视及记载的丰富性
作为古代一条国家级大路,相关重要历史文献内容中涉及蜀道的记载书目众多,达几十部,二十四史中也不乏记载。据粗略研究统计,已知的资料篇目有:
《周书》、《战国策》、《淮南子》、左思《蜀都赋》 张衡《西京赋》、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水经注》、 《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元和郡县图志》、《唐会要》、《通典》唐&<2539;孙樵《兴元新路记》、《资治通鉴》、《太平寰宇记》 、《宋会要辑稿》、《华阳国志》、《宋史》、《元史》、《明史》、《嘉庆重修一统志》、 《三省边防备览》、《读史方舆纪要》、清《一统志》。
还有大量的道路沿线的地方记录、县志、游记、笔记等等,出土文献也有一些,如竹简中的《居延汉简甲乙编》、《睡虎地秦墓竹简》等。此外,蜀道沿途的遗存的摩崖石刻、碑文、墓志等也提供了详细的研究资料。
2.历史文化盛名
作为一条著名的交通线路,蜀道的价值与意义已经超越了交通这个单一层面,蜀道中的某些路段,更是有着极高的历史盛名,不仅在中国古老的典籍中有记载,而且形成有成语,典故,在历代诗歌、戏曲等也多有提及。诗歌以李白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最为脍炙人口。其它诗词歌赋也对于蜀道的不同路段有吟诵,仅唐以后的这些诗词歌赋已多达几百首。
至于成语,则首选“暗度陈仓”。《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源》《古今汉语词典》《应用汉语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都收录有。“暗度陈仓”比喻以假象作掩饰而暗中行动。这一成语典故出自《史记》。记载公元前206 年,刘邦攻下咸阳,利用陈仓道争夺天下。小说家把这段历史演义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蜀道在戏剧、小说的使用与传播,不是直接出现蜀道名词,多数以间接引用成语“暗度陈仓”的形式出现,在历代的许多戏剧、小说中例子很多。如清&<2539;朱佐朝《轩辕镜》传奇:“军情事,令所当,须教暗里渡陈仓。”再如《群音类选&<2539;桃园记&<2539;独行千里》里有类似记载。
暗度陈仓后来又发展出其它意思,喻指男女私通。《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回即即引用此词。又如《元人杂剧钩沉&<2539;千里俐行》:“他更有韩信般暗度陈仓道,准备着大会垓十面将军吊。”
这些文学的广为宣传,进一步增强了蜀道的影响力。
3.现代研究的多彩与丰富
对蜀道研究最多和较为深入的是历史地理学科,从对蜀道的研究,如线路、走向、沿革、使用、建造到对蜀道历史地理文献的校释、蜀道的军事历史地理、文化地理等方方面面都有涉猎,而历史学、考古学、交通史等也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进行了研究。近年来蜀道又进入文化遗产的视野,重新审视它具有的文物价值,在文物保护领域作为文物进行认识与保护,使蜀道得研究得以深化。
4.蜀道上空曾经密布的战争风云
蜀道自开通起一直到整个的存续期间,即伴随着战争,历史上发生在蜀道的战事不计其数,这恐怕是任何一条古道路都望尘莫及的。历史上分裂割据、王朝更迭时期,蜀道的军事地位突出,成为各方争夺控制的重要目标。有的战争仅仅发生在蜀道的某一线路上,有的战争则同时涉及蜀道的两条、三条、甚至四、五条线路。
最早的军事行动是殷末周初武王伐纣时动用的巴蜀诸族之师。西周末年周幽王伐有褒,有褒战败而进褒姒。战国时期秦惠王灭蜀,秦汉之际的战争,三国蜀、魏之争,南北朝混乱之战,唐末五代的频繁战事,金、蒙古对南宋的进攻,元明清三朝,蜀道上的争夺战相对有所减少。此时长安虽失去都城地位,但蜀道仍然是中原与西南地区相联系的主动脉,保持着官驿大道的地位,而明未农民起义,清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等,战火都无一例外的波及到蜀道。 频繁发生的战争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蜀道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三、蜀道的遗产内涵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道路文化遗产,以线性文化遗产来诠释,蜀道道路及沿线的遗存丰富,遗迹、遗址众多,包括古道、古驿站、古码头、古城镇等等,其遗存和当前社会之间构成了新的文化表达方式,使文化遗产组成更加多元,如果没有蜀道上的这些具体的文化内涵,那么蜀道作为历史上价值极高的文化遗产,就仅仅成为了地图上的几段线条和文献记载的那些历史事件而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交通道路的修建,古蜀道绝大部分被新式道路所代替,线路仅余断断续续的部分遗迹。但仅就道路本身尚存部分论,仍有宝贵的文化遗产价值,在历史、考古、科学、艺术、建筑等各方面展现出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蜀道向文化遗产的转变,首选表现在遗存丰富以及复杂多样。在长达二千余公里的蜀道沿线,道路及沿线遗存数量众多,类别丰富,有栈道遗迹、开凿的路面遗迹、兵站和驿站遗址、碑碣、城址、建筑遗址、墓葬、寺院、城镇和其他等。以故道秦岭南段陕西境内的遗存为例,仅目前野外调查的栈道遗迹数量初步统计就有二三十处。多样性的表现主要反映在道路的走向多样,道路的主道、支道、旁道、叉道的网状分布多样;道路在不同年代、不同路段的建筑方法多样;道路所处地理环境的复杂和物种多样。
其次,蜀道遗存的真实、完整与特殊性。遗存丰富以及复杂多样建立了真实与完整的基础。道路本身所有的遗存都真实表达了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社会状况,而且遗迹保护较好,清晰构筑了道路的文化脉络和历史景观,内涵丰富,研究充分,史籍记载明确,历史沿革清晰。沿线众多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等文化遗产,都完整的保存着其历史环境面貌,为历史文明提供了见证。现代研究及考古调查又陆续揭示其内涵,使遗迹面貌和规模有着完整的体现。
最后,蜀道的地理环境忠实于历史。蜀道长度的三分之二穿越秦岭山区,秦岭则不得不提及,秦岭是地理学上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长江黄河的分水岭,气候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并拥有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蜀道的环境离不开秦岭,秦岭是蜀道历史发展、环境演变及其人与自然关系的见证者。 秦岭的险峻曾经是蜀道开凿的最大障碍,《史记》称“秦岭天下之大阻”。然而秦岭也成就了蜀道的声名,并且正是秦岭的高山险阻之故,使蜀道线路中的多数在现代社会得以保留。东西绵延1000余千米,南北宽150千米,海拔2000~3000米的秦岭,山间多横谷,北侧断层陷落,山体雄伟。即使现代社会的建设在秦岭山中也极其有限,重要交通建设方面,西汉、西康高速之前,穿越秦岭的只有50年代建设的宝成铁路,主要沿嘉陵江河谷穿行。因而在地理环境、气候、生物资源多样性等方面,秦岭的历史原貌更多的保留着,为蜀道的遗产价值增添了魅力与分量。
四、蜀道遗产保护的难点
蜀道从文化遗产角度来认识,其范围已超越了道路本身,蜀道两旁及其附近与道路有关的古遗存、遗址、遗物、古建筑物、古居民点等,使蜀道更加具有厚重感、丰满感及立体感,它们是古道路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佐证,尤其沿途的兵站、驿馆、码头、商贸等古人活动的区域和范围,全方位展示了古道路的风貌,但如何有效保护与展示则对文物保护提出了难题。
作为新型文化遗产,蜀道保护和利用涉及的学科众多,领域也较广泛,包扩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等与之相关的科学和技术,而从文物保护角度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还比较少。
线路较的长蜀道遗迹因现代化建设被覆盖或破坏的地方无法再恢复原貌,从文物保护的理念分析,全部恢复原貌即没必要也不现实,有针对性的对蜀道的文物保护进行基础研究,解决蜀道文物保护的空白,很重要的一步是全面了解和确切地掌握蜀道的遗存状态。而对蜀道作为遗产的认定、评价则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从庞杂繁多的影响因子中筛选出真正能够反映遗存价值的因素并形成体系是难点之一。作为历史时期的一条道路遗存,现存的蜀道道路遗迹在多个方面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虽然文献也有一些记载,但多粗略、含糊。保护研究的技术难点之一就是,蜀道现存遗迹多地处险峻山地,考古调查不仅较大的受制于环境因素,况且由于故道的使用时间长,路线变化多,主道与支道错综复杂,如何确定路线的时代,并采用哪个时代的路线作为研究对象,都将是关键。
综上所述,蜀道要完成从历史名词到遗产的转变,文物工作任重而道远。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