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槌声唤醒艺术品价值

  刘沫林:中翰清花拍卖公司总经理,1982年全国大学生书法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深圳市最早获得国家文物艺术品拍卖鉴定资质的专业人员,1997年创办中翰清花拍卖公司。不久前,中翰清花入选“中国文化品牌价值艺术品拍卖机构十强榜”,成为华南区域唯一艺术品拍卖入选机构。

  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皓

  徐悲鸿《巴人汲水图》1.71亿元,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手卷3.08亿元,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4.255亿元……2010年以来,天文数字般的拍卖价已成为中国顶级艺术品的新注脚。

  如何看待天价艺术品现象?深圳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潜力如何?全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又将如何演变?带着一系列问题,借2011“时空呢喃”深圳拍卖会预展之机,本报记者昨日专访了中翰清花拍卖公司总经理刘沫林。

  资本力量打造天价

  “中国艺术品出现天价是好事。”刘沫林开门见山。

  他认为,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这注定了中国艺术品处于世界顶级水平。而中国艺术品的拍卖价超过西方将产生一个很正面的效应唤起了社会对中国艺术品的珍视。谈及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是否已出现局部泡沫时,刘沫林说,“真正好的艺术品,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很贵,其不适用于泡沫论。”

  目前,许多学者喜欢拿中国的收藏热与上世纪90年代日本收藏热相比较,刘沫林认为这两次收藏热潮有截然不同的特色。“日本的收藏以投资西方艺术品为主,全球最贵的凡·高作品拍卖纪录是日本人创造的。”刘沫林说,“但这些藏品的定价权依然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而中国这波收藏热潮是以继承和拓展本民族的美学传统为主,其实质是中国收藏品的价值回归,价格也由中国人说了算。”

  为何近年来中国艺术品频现天价?“这是资本的力量。”刘沫林说,几乎每一件天价拍品的背后都有资本助推。他分析,资本的运作已使艺术品投资发生质变,其已从收藏领域转为投资领域。而艺术品投资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只要有一点热钱进来,就会风生水起。“北京、上海等地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太热了,有的资本根本进不去,所以,他们选择了深圳。”刘沫林透露。

  潜力与尴尬并存

  “深圳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潜力很大。”刘沫林欣喜地说,目前,深圳艺术品拍卖已渐成气候,征集的拍品档次越来越高,在业内的影响力逐渐显现,甚至吸引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藏家和买家的眼球。

  中翰清花的拍卖成交金额也从百万级跃至千万级,今年其春拍会成交金额更是达到6000万左右。据他观察,深圳艺术品投资的主体已在悄然发生变化,这在今年的春拍会上已初露端倪。那就是,不少专业投资机构已开始介入艺术品市场。而在此之前,深圳艺术品投资的主体为个人。专业资本的介入使得艺术品拍卖的成交额大幅跃升。现在深圳的30多家专业投资机构已成为拍卖市场的生力军,其青睐藏品以中国古代字画为主。

  但尴尬犹存。1992年,全国第一场艺术品拍卖会在深圳举行。时隔多年后,深圳乃至珠三角的艺术拍卖品成交额在全国仍占比太低。有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已超500亿元,珠三角仅占其中的2.3%。这与珠三角的GDP占比极不相称。

  原因何在?刘沫林分析说:“深圳人口结构年轻化,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等因素影响了交易量。”

  拍卖市场必将洗牌

  虽说资本的力量让艺术品拍卖市场蒸蒸日上,但艺术品拍卖公司的经营成本却并不低。据了解,目前举办一场艺术品拍卖会的成本一般在100万元左右,企业盈利主要从交易佣金中产生。

  有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规模继续呈现快速增长,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694亿元,比2009年增长41%。法国ARTPRICE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市场在全球艺术品拍卖收益方面排名第一。

  但就是这样一个市场,拍卖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据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业的注册数量已达到300余家,取得一类文物拍卖资质的拍卖企业共有92家,但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必将洗牌。”刘沫林说,“只有少数经历过时间检验的公司才能生存下来。”

  那么,深圳艺术品拍卖公司胜出的机会大吗?刘沫林沉思了一下说,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深圳成为继香港、北京之后的中国另一个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底气何在?刘沫林把手指向脚下的土地,定格,微笑,接着一字一句地说:“市场在哪机会就在哪!”

  对话

  记者:哪类拍品的升值潜力最大?

  刘沫林:古字画类拍品。不少中国古字画类作品是世界顶级艺术品,其升值潜力最大。深圳的古字画类作品拍卖价一般低于北京、上海等地,在深圳竞拍性价比较高。

  记者:对拍友的建议?

  刘沫林:不要轻易出手,一定要货比三家。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