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保清:文物鉴定仍以“目鉴”为主流

时下,文物收藏之风日盛,然而困扰收藏者的普遍难题是真伪的辨别和价值判断。一件古董到底是真是假,还得由文物鉴定专家说了算。那么,在收藏红火、造假猖獗的时代,文物鉴定是怎么一个行业?文物鉴定市场现状又如何呢?普通收藏者该怎样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以及如何理性进行收藏投资呢?为此《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了国家级注册古玩鉴定师潘保清。

古玩鉴定是门深奥学问

金融投资报:文物鉴定在普通百姓看来是一项非常尖端、非常神秘的技术。在您的眼里,文物鉴定又是怎么样的一个行业?

潘保清:文物鉴定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判别的过程,它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当鉴定专家面对一件藏品时,会迅速把自己脑子里面存储的有关资料飞快地调集出来,然后跟这件藏品进行对比,这就是常说的“目鉴”。如果能从其中找到一处破绽,那就基本上可以断定该藏品不对。当然仅有“目鉴”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以考证为辅助。除了看,有时还需要听、摸、闻。

金融投资报:科技发展至今,技术手段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文物鉴定当然也不例外,那么现在的文物鉴定是以传统的“目鉴”为主,还是以科技鉴定为主?

潘保清:对文物鉴定而言,还是以“目鉴”为主,即主要依靠肉眼进行鉴定。我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科技鉴定是无法取代肉眼鉴定的。技术鉴定只起到辅助作用,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提供鉴定真伪的依据。不过科技力量仍有不可及之处,肉眼鉴定仍是主导。

金融投资报:古玩鉴定技术,未来它有可能在普通百姓中普及吗?

潘保清:文物鉴定技术很难普及,毕竟它的专业性非常强。鉴定是因造假而产生的,造假的水平越高,要求鉴定的水平就越高。因此,文物艺术品鉴定并不是人人可为的事情,也不是见多识广就能解决的问题。专家都未必能“百发百中”,何况常人呢?

鉴定市场遭遇信任危机

金融投资报:中央电视台2011年“3·15”晚会曝光了虚假鉴定文物的利益链,只要出鉴定费,就可以任意开具鉴定证书。那么您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潘保清:目前文物鉴定市场秩序性较差,权威性较弱,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可以说鉴定体系杂乱、缺少公认权威,正在成为中国艺术市场的致命短板,乱象丛生的文物鉴定市场也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特别是近年,各种各样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专家大量出现后,已导致鉴定证书满天飞,专家鉴定结果的权威性正在受到极大质疑。

金融投资报:那您认为什么原因导致文物鉴定市场乱象丛生?

潘保清:缺乏统一的鉴定系统和鉴定标准,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现在人们鉴别文物真假还是主要靠“眼力”,由于鉴定专家之间水平有高低,对同一件藏品往往可能给出不同的鉴定结果。除此之外,专家道德迷失、有偿鉴定泛滥也“横插一脚”,让人防不胜防。而在诸多藏品中,中国书画尤显突出,无论专家鉴定、家属鉴定、画家本人鉴定,都备受质疑。实际上,近年来知名专家屡屡卷入风波丑闻,“石鲁风波”、“珠海风波”倒下的都是有名的“国宝级”专家。而近日《法制晚报》报道,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建行两位行长由此轻信了骗子的经济实力,发现被骗贷6个多亿后不但未报案,还继续为其违规提供资金4个多亿,导致银行最终损失5.4亿多元。此事被媒体曝光后,这5名鉴定专家承认,评估时大家连“金缕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没打开,只围着走了一趟。可见,当下的文物鉴定过程不太合规矩了。

收藏绝不可抱侥幸心理

金融投资报:最近几年,可以说收藏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财富的标志。那么您认为玩转收藏必须遵循哪几项基本原则?

潘保清:首先,收藏的前提是要有兴趣。收藏不同于一般的投资行为,它蕴含着深层次的人文气息和个人爱好在里面。想要搞好一种收藏,最基础的是要先喜欢上收藏这件事本身,才能从中获得乐趣,继而才能找出适合自己口味的收藏种类和方向。其次是收藏不仅仅是投资。收藏很重要的一点是鉴别藏品的真伪乃至珍稀度,如果不知道一件藏品为什么具有收藏价值,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自己这样一种投资行为,更何况艺术品收藏的独特魅力就是从把玩、欣赏中获得乐趣。最后,必须要了解收藏有独特的风险。现在造假成风,越是火热的市场越是赝品泛滥,而且难以辨别。而与之相对的是,收藏品市场又没有较强的法律规范来保护,这也是艺术品市场的风险所在。另外,收藏品市场又有着周期长、圈子相对小的特点,也不具备很好的变现能力和流通性。

收藏作为一种生活情趣也好,消费行为也好,财富积累的方式也好,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花了半辈子积蓄买来一件并不值钱的赝品,不光有悖于以收藏陶冶情操的本意,也会让收藏者蒙受巨大的心理伤害和财产损失。可见收藏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是那些成天想着通过“捡漏”实现一夜暴富的人,千万不要抱有这样的侥幸心理。毕竟珍贵的艺术品不可能你有我有他也有。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