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中日研讨西南地区青铜器和石棺葬

“西南地区早期冶铁技术是什么样?”“古人类的病理化程度与其他地区有什么差别?”“青稞种植的历史有多长?”……9月2日-3日 ,“中日共同开展西南地区北方谱系青铜器及石棺葬研究合作”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日本札幌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3年的合作成果进行了交流和总结。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介绍,西南地区石棺葬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核心区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7年至2010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日本九州大学联合对雅砻江流域的石棺葬文化遗存进行了调查,先后在炉霍宴尔龙、炉霍呷拉宗、雅江呷拉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基本建立起雅砻江中上游地区的文化序列,同时将雅砻江流域的石棺葬年代提前到商周时期。
   
  记者了解到,中日合作3年的考古发掘、研究,在古人类学、植物学、动物考古学以及早期冶铁的起源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比如,在古人类学方面,学者们对出土人骨进行分析,其病理化程度与其他地方存在较大差别。在植物学方面,学者们首次在高原地区浮选出大麦种子,都会研究本区域的青稞种植历史具有重要作用。在呷拉宗发现的冶铁遗存,其原始的冶铁技术,对于认识早期冶铁技术的起源起着重要作用。
  
  成果链接
  
  3年有多个新发现
  
  (一)自然鼓风技术
  四川大学教授李映福告诉记者,鼓风是古代冶金的关键技术之一,从商代的青铜冶铸到战国后的冶铁,根据已有考古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我国古代的鼓风多采用人力或畜力鼓风的方式,呷拉宗冶铁遗址借助自然鼓风的技术,可以说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中的唯一例子。
  
  (二)九龙石棺葬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家祥说,在甘孜州九龙县小偏村发现的一座石棺葬,是去年9月作三龙岩水电站库区文物考古调查时的新发现。墓葬用一整块石板覆盖,四周用石块砌成后再用石板镶嵌。墓圹很小,尸骨上有山羊角随葬,胸和手腕处有20多枚海贝。通过出土和收集的陶器、铜器观察,该处墓葬年代在战国至秦汉间。
  
  (三)大麦和小麦遗存
  日本札幌大学教授高宫広土通过植物考古,在宴尔龙遗址从10座土坑墓中采集了10691个土壤标本,在本家池遗址中从3个探方及2座居址的土壤中采集了土壤标本,并对这些土壤标本进行了水洗,用显微镜对采集的碳代物进行了观察,结果从宴尔龙遗址的土壤中发现了大麦遗存,在本家池遗址的土壤中发现了大麦和小麦的遗存。(四川日报 记者 陈四四)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