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

“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问题征集

蜀道,即蜀地的道路。蜀地被群山环绕,古时交通不便,道路难以行走。因此蜀道常成为难以行走的代名词,唐代诗仙李白曾作《蜀道难》一诗,具言蜀道之艰难。

古蜀道,从广义上说,包括全国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以及蜀地范围内的道路。从狭义上说,是指翻秦岭过巴山、连接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道路。而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则是指狭义的概念,即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等。

古蜀道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更为悠久。无论古代与现代,蜀道在我国历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海上交通不发达的周、秦、汉、南北朝的漫长历史时期里,蜀道是历代王朝政治中心——京都通往西南乃至通往与西南临近国的要道,她与连接东西的丝绸古道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蜀道本身在历史上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文化的交流和政权的巩固都曾起过重大的作用,沿线的历史文物更是国之瑰宝。

古蜀道是一条聚满了历史文化珍宝的“线”,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特别的申遗价值。为了开展古蜀道申遗工作,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办的“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专题调研活动将于9月初举行。

如何保护、传承并开发好独特的文化遗产?蜀道为什么要申遗?古蜀道对于今天存在的意义?如何让文化申遗走向文化自觉?……在此,我们征集大家关心的问题,将带着这些问题在专题调研中采访专家委员,让专家委员给出解答。同时也欢迎您就蜀道文化保护与申遗提出真知灼见。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