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文物普查发现侵华日军军官生活区

城市晚报吉林市讯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略中国东北,东北人民在被日本侵略者奴役的日子里,从没有放弃过抗争,他们如同在黑夜中期待着黎明一样,顽强地坚持着,直到抗战胜利。时光荏苒,至今在吉林市龙潭区仍留存大量日伪时期的建筑,有日军兵营、日军家属区、日军俱乐部、防疫所等,分布集中。这些古老的房屋是这个城市的记忆,留给今人和后代一部鲜活的历史教材。
“当时这里应该是日军军官生活聚集地。”8月15日,吉林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建筑属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也是日军侵占中国东北的有力证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城市印记
吉林市发现日军住宅区
8月15日,记者来到吉林市龙潭区山前街,最先看到的是大片的老式平房,第一眼的感觉就是,它们应该有不平凡的身世。“那些平房都是日本人盖的。”年过九旬的姜爷爷坐在树荫下纳凉,他告诉记者,他17岁当兵,参加过多次抗日战争。1949年全国解放后,他随部队来到这里。当时这些房子已经大量破坏,窗户、门都被拿走了,有的房子只剩下一个空房架。他们来到后,进行了重新修建,重新分给工人居住。
记者看到这些历经风雨而犹存的日伪时期的老平房非常残破,有的木窗坏了,用木板钉住;有的木门换成了铁栅。但这些独立的平房统一规格,而且排列有致。
“这里应该是当年日军高级别军官或技术人员居住的地方,当时的规格很高。”据一位居民介绍,原来这片有上百座这样的老屋,这些老屋里都嵌着地板,地板下挖个大坑安装暖气。现在,经过多次翻修,幸存的日式平房只有20多栋了,许多夹杂在楼房之中。
“站在高处看这一带房子的布局,就像一面日本国旗。”姜爷爷的儿子告诉记者,爬上附近的山顶向下望,看山前街这片建筑,中间一个转盘,周围房屋呈环形分布,不知道是当年小日本故意设计的,还是巧合。
侵华罪证
屯兵建厂形成侵华生活区
“这些建筑是日军侵占东北的有力证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属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据吉林市文化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吉林市龙潭区发现的这些日伪时期建筑,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东北沦陷后,日军为达到以战养战目的,在此大兴土木,建大量军事堡垒和经济设施。这些建筑为砖木结构,木制仿庑殿顶,上覆灰瓦,原为砖面外墙,70年代末改制水沙石挂面,木制门窗现多数被住户更换为铁、塑钢等制品门窗,现每幢房住有4户,各有自家院落,并有地道由室内通向院外。
在此次普查中,在这些民宅周围还同时发现日军兵营、俱乐部、防疫所等大量日伪时期的建筑,分布集中。“当时这里应该是日军军官生活聚集地。”据吉林市文化局相关工作人员称,此次发现,为深入研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对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追究其战争责任将起到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罗少立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