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古沉船“南澳Ⅰ号”发掘引发“海岛史学热”

随着人们再度揭开“南澳Ⅰ号”古沉船的神秘面纱,浩瀚海洋和古代沉船它要述说什么样的故事勾起越来越多人的好奇。随着媒体的深入报道,粤东民众除了关注古沉船的打捞情况外,更掀起了一股“海岛史学热”。

台胞林仁中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祖辈是南澳人,早年移居台湾,听祖辈们说南澳是个独特又神秘的海岛,“郑和七下西洋,都要经南澳”。他到大陆以来一直忙着做餐饮生意,南澳Ⅰ号的挖掘,使他对南澳乃至整个粤东地区的过往有深深的向往,他很想知道,祖辈们生活的这个地方,曾经是怎么样,经过查史料,他了解到郑和下西洋确实有经南澳的史实。

记者采访南澳县博物馆了解到,南澳岛已收集发现郑和下西洋,舟经南澳的有关史实、三保公庙遗迹、“三保老爷”石香炉等重要文物。

南澳是一个“移民之岛”,目前岛上有7万多人口,而祖籍南澳的台胞却多达10万人左右。南澳历史上是东南沿海一带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向北航行可到日本,朝鲜等国,向东可抵达菲律宾群岛,向南越过南海,直达爪哇,印度尼西亚等国。早在宋代就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明朝有“海上互市”之美誉。

南澳岛居民李浩平在县城中兴路开了一间小书店,他告诉记者,自从“南澳Ⅰ号”发掘以来,来他书店买历史书籍的人突然多起来,他的顾客既有游客也有岛上居民。老李笑着说,只要和明代有关的书籍都好卖,考古类书籍和小说都有,《万历十五年》、《明实录》等都卖得不错。现在他的书的销量是以前的3倍。

南澳中学教师陈钢教了很多年历史,他告诉记者,历史课一向都是副科,很多同学都把历史课当成“任务”来学习。可自从 “南澳Ⅰ号”开始发掘后,向他请教历史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学生甚至由此发现了自己对史学的兴趣,决心向这个方向发展。

明代沉船“南澳Ⅰ号”的抢救性发掘,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目前,“南澳Ⅰ号”第二阶段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已经结束,今年出水文物近万件,文物仍以青花瓷器为主。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