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老城保护现状堪忧

因为有一座老城,湖北恩施1991年7月就被列为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但是,如今的恩施老城区里现代楼房林立,那些没有被改建的小木楼也变得越来越残破,历史的痕迹是一天比一天淡。多年以来,当地的一些专家学者为了老城的保护与规划奔走呼号,但成效甚微。

老城浓厚的文化底蕴

据史料记载,恩施老城始建于公元71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所谓老城,是今以象牙山为中心的六角亭老城区。它东起黄石大桥,西至叶挺路,南临南门大桥,北依挂榜岩,面积约2平方公里。现存街巷有城乡街、和平街、公园街、西后街、胜利街、解放路、中山路、清江西路、薛家巷、学田巷、三义宫巷、塘进巷等。

恩施老城在南宋时为土城,到晚清时已街巷纵横遍布。街道有东门永胜坊,南门镇远坊,西门永宁坊,北门清宁坊、清顺坊等;小巷纵多而短,横少而长,路面多用卵石铺筑。房屋普遍为砖木结构,木石门框双扇门,雕花帘、垛脊、青瓦面、烽火墙,临街有商业门面,后面则多是三、五、七进庭院。老城曾有“24宫”“48庙”及“二祠十宫十八庙”之说,宫祠庙观数目众多。据考证,所谓“48庙”,包含有一观一寺一庵八祠十宫十三庙十四土地坊。

据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流放夜郎,曾路过恩施,在碧波峰上把酒问月;杜甫因好友裴冕被贬施州,也曾为之吟诗伤怀;宋时大文豪苏东坡亦曾涉足施州……这些传说更为老城增添了不少文化底蕴。

恩施老城在自身独特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承接巴楚,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只不过,随着岁月流逝,那些宫祠庙观大多成为遗迹,仅知其名而不知其址其貌,只有极少数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老城保护现状堪忧

如今的恩施老城,已不复当年盛况,虽然当地的一些学者曾几度奔走呼吁对老城进行保护,但都没有回应,而老城日益衰败。笔者近日在走访中发现,老城大部分民居已经被改建,仅存的几处较为完好的庙祠也正在走向凋零。

文昌祠大门紧锁,抬头看见的是破旧的屋檐。笔者敲了好一阵门,才有一个人半探出身子,说这里不开放,然后就砰地关上了门。透过细窄的门缝,笔者看到了青石板间滋生着茂盛的青草,颇为荒凉。出南门,城乡街葫芦坪一带是武圣宫的所在之处,这里曾被修缮,并一度恢复开放,信众可以在此烧香拜佛。不过,如今这里也是无人问津、门可罗雀。

在已划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几条街道里,笔者看到,很多老屋都已被改建为新式楼房,破败木楼镶嵌其间,格外另类。甚至,已被划为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的施州古城墙也有好几处已被铲平,胜利街一带已被平为地基,边上仅剩的一截城墙还依稀可见。和平街几年前还住着人的房屋,如今大门上已钉上木条,有两处楼房还被人用绿漆写上“危房”字样;在通往廉租房小区的石阶旁,几年前还高耸着的古城墙不知何时已被拆除,成了一个大垃圾坑,旁边的木楼岌岌可危,却还有人居住。

虽然近年来政府部门加大了对老城的保护,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政府支持,恩施老城的保护仍不容乐观。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